临清托板豆腐
一轮磨上流琼液 百沸汤中滚雪花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新贵
“豆腐来——豆腐”,嘹亮的吆喝声,顿时让临清青碗市口生动起来。
考棚街的儒雅、大寺街的清幽、锅市街的烟火,在青碗市口相遇,成为临清中洲古城最热闹的街头景象。
每天,70岁的李贵荣都会骑着三轮车来到青碗市口的东北角,他取出托板,掀开盖在豆腐上的笼布,热气腾腾的豆腐又白又嫩,一缕缕豆香随之飘散在周围。
待一切准备停当,随着李贵荣的吆喝声,顾客围拢过来,“来一块钱的!”“好嘞,您稍等!”随着刀起刀落,火柴盒大小的豆腐摆放在了托板上,在李贵荣的豆腐摊前,围着一圈躬身吸嘬豆腐的食客。
临清人对托板豆腐的理解和青睐,是最生动的市井生活,既有对历史的深刻记忆,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0多年
做好一板水豆腐
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也就是说,豆腐制作起源西汉。到宋代之后,豆腐才开始普及,成为普通百姓的食品。豆腐经历千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着舌尖上的滋味。
李贵荣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做豆腐的手艺,至今已经有40多年,他制作豆腐的手艺日臻成熟,收获了诸多忠实的食客。
李贵荣做的不是千层豆腐,而是临清人常说的“水豆腐”。水豆腐比千层豆腐更加细腻爽滑,只需一块木板托着,就可以吸嘬而食。
“每天做两大板豆腐,每板豆腐20多公斤,上午一板,下午一板。”李贵荣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生活中,他不徐不疾,悠然自得。李贵荣说,自己的家离青碗市口不远,骑三轮车十几分钟的路程,他每天往返两次,既能挣点钱,还能锻炼一下身体,一举两得。
豆腐的质量关键是黄豆,李贵荣对黄豆的选择尤为严格,每次到市场上选购黄豆,他一定是“百里挑一”,哪怕价格高一些,也要购买个大滚圆、色泽鲜艳的优质黄豆。回到家里,再细心把干瘪甚至发霉的黄豆去掉。每次备好10公斤质量上乘的黄豆,用清水浸泡七八个小时,将泡好的黄豆一勺勺放入石磨,磨成豆浆后,用纱布过滤去渣,再加水烧浆。锅内豆浆翻滚的时刻,正是“点卤”的好时机。豆浆获得了盐卤的“点拨”后,稠如米粥,随后,将其倒入木制长方形盘内凝固。
这一系列的工序完成后,李贵荣便骑着三轮车,不慌不忙地来到青碗市口,开始吆喝着卖豆腐。
躬身吸嘬
吃托板豆腐有讲究
生活讲究的临清人,对托板豆腐情有独钟,因此,他们格外注重托板豆腐的吃法。
“从吃托板豆腐的姿势,就知道这人是不是‘内行’。”临清民俗文化研究者刘英顺说,吃托板豆腐时,用两手托住木板两头,略微躬身,吸食豆腐。临清的托板豆腐,白嫩爽滑,轻轻吸入口中,豆香便充斥了齿颊。
临清人总爱唤醒胡同里的鲜活记忆,曾经,那些嘹亮的吆喝声为居民带来热腾腾的生活气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临清的大街小巷里,常能看到手推车、自行车或是肩挑的小担上,放着一大块用白布包着的颤悠悠、水汪汪、热乎乎的豆腐,随着一声声吆喝,手捧托板豆腐的顾客,围拢着吃豆腐的生动情景,形成一幅市井生活的生动画卷。
事实上,临清的托板豆腐蕴藏着运河饮食文化,它与历史上的临清运河码头有关。当码头上的苦力饥肠辘辘时,豆腐的叫卖声勾起了他们的食欲。此时,托板成了最便捷实用的用具,热乎乎的一板豆腐足以驱赶他们的饥饿,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久而久之,托板豆腐就扎根在了临清人的舌尖上。
托板豆腐
传说与明朝一位秀才有关
刘英顺说,临清托板豆腐与明朝的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有关。
相传在明朝,山东曹州有个秀才进京赶考。因为家里很穷,好不容易才凑了点儿碎银做盘缠。秀才来到临清时,已经是囊中羞涩,只能流落街头。
临清鳌头矶有一个做豆腐出名的人,人称“豆腐李”。一天清早,“豆腐李”担着豆腐走在街上吆喝:“豆腐来——”突然,他发现街头躺着一个人,正是那曹州秀才。“豆腐李”赶紧走过去,蹲下身,问道:“你怎么啦?”秀才慢慢睁开眼,有气无力地说:“我……两天没吃饭了。”“豆腐李”一听,心生怜悯,他想让流落街头的秀才吃块豆腐,可是连个碗也没有,总不能用手抓着吃啊。这时,他看到了挡豆腐的小木板,急忙把它撤下来,放了块豆腐在上面,用刀子切碎,端到秀才面前说:“快趁热吃了吧,填填肚子,暖暖身子。”秀才接过托板豆腐,大口地吃起来,转眼工夫,就吃光了。秀才千恩万谢,并把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豆腐李”。
没想到,曹州秀才考了个状元,后来,当上了八府巡按。这一年秋天,他坐着船去南方巡查,路过临清,便在这里停了船,临清州官赶紧前往码头迎接巡按大人。当巡按的轿子颤悠悠地经过会通街时,恰巧有个卖豆腐的老头儿没来得及回避,被衙役训斥:“豆腐李,大胆刁民,竟敢挡住巡按大人的去路,来人,给我绑了!”巡按大人掀开轿帘一看,走下轿子,来到卖豆腐的老头儿面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说:“老人家,还记得我吗?”“豆腐李”一愣神,认出了正是那位曾流落街头的秀才,赶紧跪地磕头。巡按大人扶起他,说:“我今天还要吃你的托板豆腐呢。”
从此以后,又白又嫩、温热可口的托板豆腐便在临清流传开来,并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