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旋转 日子向前
史乃申和他的“解忧风车墙”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4月14日上午,在莘县妹冢镇五里屯村的一处靠近路边的农家小院里,几位老人正在悠闲地聊着家常。阳光穿过门口杏树上的叶子洒到老人的脸上,一阵春风吹来,小院南墙上各式各样的风车争相旋转起来。
“我们附近十里八村的都知道这面‘风车墙’,这些风车都是老两口自己做的,很多人路过时都会停下来拍照。”听了村民史业廷的介绍,记者决定走进这个农家小院,探寻这些风车背后的故事。
解忧的风车
农家院的主人史乃申今年82岁,做风车是他忘记烦恼的特殊方式,插满了风车的那面墙,也是他的“解忧墙”。史乃申从2015年开始做风车,心烦的时候,他就搬个马扎往院子里一坐,做风车打发时间。
小孩子的旧玩具、坏掉的电风扇扇叶、废弃的铝锅片、易拉罐、木条等,都是史乃申制作风车的材料。每做好一个风车,史乃申就把它固定到墙上,久而久之,史乃申的小院南墙变成了一面“风车墙”,也成了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风景。“还有人专门过来找我帮忙做风车,说是要放到地里赶鸟。”史乃申说,自己索性教会了对方怎么制作风车,“不然还得来找我,怪麻烦。”
“风车墙”越来越出名,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些人会偷偷拿走风车,“拿走就拿走吧,我再做就是了。”看着墙上所剩不多的风车,史乃申无奈地说。
史乃申和老伴儿韩焕芝有3个孩子,十几年前,两个儿子都因病去世。去年,女儿也因病瘫痪在床。“日子总得过,我得给自己找点儿事做,找点儿高兴的事,心烦的时候我就做风车,看着风车一圈一圈地转,心里就不觉得那么烦了。”在史乃申看来,风车一圈圈旋转,日子也一天天往前走。
乐观的老人
“这个风车是用铝盒做的,这个蝴蝶是我老伴儿画的,我再比着她画好的样子刻出来。我老伴儿姓梁。”史乃申突然神秘地说。“大娘不是姓韩吗?” 看记者一脸疑惑,史乃申的老伴儿韩焕芝在一旁笑得直不起腰,“韩(寒)就是梁(凉)啊!”见记者没能识破他的冷笑话,史乃申乐得合不拢嘴。“我再给你们讲个笑话吧……”史乃申来了兴致。
“大舅,我给你们买了点儿糖糕,给你放桌子上。”正在大家兴致勃勃听笑话的时候,史乃申的外甥女吴凤菊拎着一袋炸糖糕走了进来。“孩子们待我们都可好了,我这外甥女三天两头来看我们,孙子孙女们也都孝顺。”韩焕芝告诉记者,他们老两口的低保金加上史乃申在村里打扫卫生的收入,一个月大约有1500元,“这些钱够我们花了。”
采访中,记者提出要给史乃申夫妇拍张照片,老两口站定,史乃申突然说:“那我是不是得学你们年轻人,搭住她的肩膀?”话音未落,史乃申将老伴儿揽入臂膀。“哎呀!我还掐辫子呢!”韩焕芝一边整了整手里的麦秸秆,一边低头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手记
如果生活太苦 就自己去找点儿甜
在采访史乃申老人的过程中,记者一直被老两口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感动。
3个孩子,两个儿子先后离他们而去,唯一的女儿又因病瘫痪在床。这其中的任何一件事,对作为父母的史乃申老两口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但史乃申说:“我受的那些罪,自己知道就行了,谁这辈子不难?”生活实苦,但终究是要向前的,一如他做的那些风车,风车一圈一圈转起来,日子就往前走。
史乃申老人攒了很多笑话,有他听来的,有他自己编的,还有他冷不丁的“冷笑话”。我相信,这些笑话,他是说给别人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就像他说的,“得给自己找点儿高兴的事”,心里苦的人,只要一点点的甜就知足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1时多,史乃申老人一直说:“到现在了都没吃饭,让你大娘给你们下碗面条吧。”记者拒绝后,他返回他的小屋,拿出了一箱饮料给记者,我深信,那一定是他不舍得喝的压箱底的宝贝,记者再次拒绝后,他踌躇着喃喃自语:“我能给你们啥呢?”
生活很不公平,似乎这个世界的风雨,都向他一个人倾斜而去。
生活又很公平,在给他皱纹和白发的同时,也给了他豁达、善良与宽容。
吕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