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木匠的55年“发明路”
文/图 本报记者 苑莘
张庆法今年已经68岁了,这是他“搞发明”的第55个年头。
作为莘县魏庄镇西江店村有名的巧手木匠,张庆法的手艺没得说。村史馆里存放着他捐赠的微缩版织布机,每一个零件都是他严格按照比例制作的,“这可不是只能看的模型,它是完全可以用的。”
这样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头扎进技术研究里,一晃就是55年。
13岁萌生发明的念头
张庆法从13岁那年便萌生了发明创造的念头。他至今记得那个场景,“当时,家附近有个芦苇坑,我小时候经常在那里玩,知道坑里都是淤泥,人车难行。当时,我看到一辆拖拉机从泥坑里开出来,心里就想,这东西怎么那么有劲!”
由于幼时家里比较穷,张庆法没有上学,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木匠活。张庆法一边学习和钻研木匠活,一边自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从齿轮传动、压力设备等一点一滴学起,他希望研制出“管用”的机械,造福农户。
由于基础内容都需要自学,张庆法花费的精力很多。几十年的时间,他没有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建大棚、种蔬菜,家里的农活多是妻子承担。邻居们建大棚发家致富,拆了旧屋住上新房,他还在埋头钻研,面对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张庆法一如既往,用泡沫塑料和木料打磨着零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几十年时间制造了数万个零件,先后制作出了多个设备模型,并带着这些成果跑到济南、北京的多个部门单位求教,得到了多位专家教授的指点。
拿到两项发明专利证书
在莘县魏庄镇西江店村的村史馆里,摆放着多张张庆法的专利证书。张庆法说,有两项发明专利较有含金量,都是关于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证书旁则摆着他制作的变速器木制模型,每逢有人问起,张庆法都会熟练地抽出其中的零件,解释其中的原理。
2017年6月,张庆法拿到这两项专利证书时非常开心,“成果能得到承认是最让我高兴的事了。”张庆法说,这两项变速器相关的发明,其实只是他主要研究方向的“副产品”。过去的55年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如何让发动机更加节能。“算起来,这项设备已经研究了46年,模型也做出来了,但还没办法验证效果。”受经济压力的影响,张庆法开始研制变速器。
已经拿到发明专利5年时间了,但这两项适合大货车使用的变速器技术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反馈,不得已,张庆法开始了他的新发明:以虹吸原理制作的压力取水(油)设备,其原理得到了当地一家石油设备制造企业的认可,并于近期签署了合作协议。“企业准备用抗压能力比较强的金属管材制作模型,并进行试验。”张庆法说,这项技术一旦成功,他就可以继续研究和改进节能技术了。
15000个零件“尘封”
在张庆法的院子后面,是他弟弟的闲置宅院,被他拿来存放“宝贝”。进入堂屋,有一个被木板和铁钉封闭的大箱子,这是他研制40多年、最看重的那台发动机节能技术模型。
张庆法拿出锤子,挨个将铁钉敲下,露出模型的阵容:一人长、半人高的木质长方体,从上面看一个个类似活塞的传动机构整齐排列。由于结构复杂,其内部结构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张庆法说,这些零件都是他用木料精心制作的,约有15000个,从开始设计零件到模型制作完毕,用时约30年。
他给模型起名连环压力机,“按照我的设想,只需要少量的原料投入就可以产出很大力量,能够起到节能的作用。”研制这样一台设备,让他经历了很多:投入三四十年的时间设计制作,多次赴济南、北京等地请人鉴定,对家庭的忽视,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现在,孩子都大了,也成家了,我也没啥负担,虽然暂时还没得到认可,但我会继续研究的。”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