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底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达35%以上
本报讯(记者 岳耀军)未来,我市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有什么规划?日前,我市印发实施了《聊城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到2025年底,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规划》指出,到2022年底,主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县(市、区)至少有1个街道(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模范片区。到2025年底,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主城区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全市50%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模范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规划方面,到2025年,主城区共新建15座小型垃圾转运站,其中,东昌府区城区建设10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1座,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座,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建设2座。
此外,每个村设置一处分类垃圾收集点,由专业的分类垃圾车进行密闭运输至对应处理厂。各乡镇垃圾运输可采用直运、转运或二者相结合的模式,把不同类别的垃圾运输到所属县或就近县的处理设施进行处置,鼓励厨余垃圾就地就近处理。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扩建聊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设,扩容400吨/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日。规划近期在莘县新建一处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为700吨/日。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3座,分别位于主城区、冠县、高唐县,处理能力分别为200吨/日、100吨/日、100吨/日。
相关新闻
生活垃圾分类后去哪儿了?
近年来,我市通过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引导越来越多的市民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那么,市城区的生活垃圾分类之后去哪儿了?4月21日,记者采访了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揭秘生活垃圾的“归途”。
餐厨垃圾
市主城区的餐厨垃圾主要有两个“归途”。一是餐饮、学校等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被收运至聊堂路一家餐厨垃圾处理公司,经厌氧发酵等工艺处理,最终变成了沼气、沼渣、生物油脂等物质。今年一季度,该企业处理餐厨垃圾1.54万吨(含其他县的餐厨垃圾),产生沼气25.21万立方米、生物油脂300.57吨。沼气被输送至污泥处理厂充当燃料,生物油脂由具备资质的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沼渣焚烧后用于发电。二是居民小区产生的餐厨垃圾及蔬菜批发市场产生的烂菜叶,由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企业收集起来养殖黑水虻,实现了餐厨垃圾百分百无公害处理。
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类企业通过居民小区或小街巷上设置的环保屋(亭),在前端将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然后运至分拣中心进行精细化拆解,最终让垃圾“变废为宝”。
其他垃圾
这部分垃圾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占比最大,市主城区日产量达500吨左右。这类垃圾从居民小区运至主城区各个垃圾中转站,然后由环卫部门压缩后转运到聊城市康达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置。
今年第一季度,聊城市康达垃圾焚烧发电厂共入炉焚烧处理其他生活垃圾5.58万吨,发电2186万千瓦时,上网电量1763万千瓦时,每吨垃圾发电量为391.76千瓦时。
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由具备资质的企业收集后,会先暂存起来,达到一定量后,再由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着垃圾分类观念渐入人心,我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正逐步提升。
文/记者 岳耀军
短评
“垃圾分类”试题,你能得多少分?
垃圾分类是个老话题,但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考题。就像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每日的生活也避免不了应答“垃圾分类”这套题。
小区里分类垃圾箱已上岗,小区外分类垃圾也在“各归其途”,垃圾分类从倡导到如今的陆续落地,更加凸显出垃圾分类“小事不小”,关乎城市文明“大文章”。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再到“我要分好类”,需要政府广泛的宣传和引导,也需要有关部门的监督举措跟进,更需要万千居民的配合与坚持。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行垃圾分类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持之以恒地做这件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明确,市民对垃圾的分类才能越来越到位,各类垃圾才能真正“各归其位”。一以贯之地去执行,垃圾分类最终才能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有无细分?有无懈怠?面对“垃圾分类”试题,大家不妨每日一问,测试一下自己的表现可拿多少分?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