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力量
聊城 薛晓璐
《活着》是作家余华在1993年出版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农民福贵悲惨苦难的一生。福贵一生经历了7次亲人的死亡,父亲被他气死,母亲来不及救治,儿子被无良的医生抽干了血,女儿难产,妻子病逝,女婿在工地遇难,小外孙吃多了豆子被撑死。死亡,成了这个家庭的常客,而福贵则是那个送葬人。这还不包括挚友及邻里乡亲的相继离去。死亡,似乎成了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痕迹。
他伤心无助地看着亲友们一个个离去,最终只剩下自己。歌德说,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福贵的经历催人泪下,但他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且依然热爱生命,坎坷却努力地活着。
用一次次的死亡把短暂的幸福撕裂,作者似乎在做一场实验,他想看看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究竟有多强。读者等待着某个时期福贵的人生会有巨变,幻想着命运让他经历波折后达到生命的高峰,然后完成大团圆结局。但很遗憾,直到结尾福贵依然是那个普通而又卑微的小人物,没有绝境逢生,也没有苦尽甘来,他的生命没有目的也不存在升华。
我们期待从这本书里找到活着的意义和答案,余华自己给出了书写的理由,他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就像一首满含沧桑的诗歌,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活着的艰辛与苦楚。让我们体会到即便卑微,也要坚强、乐观地活着。让我们懂得人性的光芒可以驱散苦难笼罩下的黑暗。活着就是看尽人间百态,尝尽酸甜苦辣,最后的坚持就是活着的意义。这体现了中国一直延续的朴素生存观。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自省克己、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广泛的德行,是我们的文化、习俗、经验和力量。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的乡土社会与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同处中国,两者互为张力。中国人从来不惧怕苦难,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会因为受伤而折腰的民族。我们大部分人是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不过我们都知道,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泥沙俱下、有笑有泪。苦难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需要细嚼慢咽的东西,我们更是在咀嚼苦难中坚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