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我一个机会 我还你十分努力
265个公益岗背后的温暖和感动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遭遇家庭变故之后,45岁的陈香(化名)难以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常常以泪洗面。不过,最近几天,她有了新的工作,脸上慢慢有了笑容。和陈香一样,58岁的袁熔鑫和47岁的张军霞,也在新的岗位上,体验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快乐。
4月11日,作为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他们同时到东昌府区新区街道办事处报到,随后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从那天开始,新区街道办事处的265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
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
丈夫去世前,陈香一直在家相夫教子,虽说每月6000多元的家庭收入并不算多,但一家三口都很享受这种平淡幸福的生活。今年3月份,丈夫突然离世,悲痛欲绝的陈香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出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成了摆在她面前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她先是去家附近的超市打听了一圈,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工资待遇尚可,但工作时间特殊,她无法照顾年纪尚幼的女儿。正当左右为难时,她偶然在社区网格员建立的微信群里,看到了新区街道办事处公益性岗位的招聘信息。不过,因为报名时间太晚,此时,陈香所在社区的公益岗位已经满员。
陈香拨打了公益岗招聘负责人、新区街道办事处人社所所长孙甲印的电话,结果,电话一接通,悲急交加的她还没说话,就先哭了起来。不知情的孙甲印有点儿不知所措,耐心听陈香讲述了不幸的家庭遭遇之后,他决定临时开通一条“绿色通道”。
事实上,当时所有社区公益岗位大多已经安排妥当,无奈之下,孙甲印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将陈香安排在办事处的公益岗,这样一来,既能给她一个机会,还可以就近照顾孩子。陈香没想到,困扰自己许久的大难题,能这么轻松地得以解决,而孙甲印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带给陈香怎样的感动。
4月11日上岗之后,陈香把内心满满的感动都化成工作热情。她按照职责分工,巡查辖区内书店、网吧、影院等场所的疫情防控情况,并形成材料进行梳理、汇总。每天下班后,她跟女儿聊天时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生活有了阳光,未来一切都会变好。”
一项惠民纾困的政策
相比陈香,袁熔鑫和张军霞的日子还算正常,但也各有各的难处。
58岁的袁熔鑫下岗之后,一直四处打零工,挣些微薄的收入,如今年纪偏大了,想找份工作都有了难度。报名社区公益岗,并经过严格审查、筛选、培训、上岗后,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到小区进行文明养犬宣传以及反电诈宣传,“从没想到,在找工作多次被拒后,能找到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袁熔鑫说,作为公益性岗位人员,他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外人无法体会。
同样是下岗职工的张军霞,和袁熔鑫有着同样的感受。他们都在新的岗位上努力付出着,以表达对国家和时代的感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为积极消除城镇长期失业人员,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2.76万个,其中,今年3月份,东昌府区人社局为发展和完善东昌府区就业援助体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3310名。
“目前,新区街道办事处265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已基本全部上岗,涉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专管员、乡村保洁员、社区网格员等11种岗位。”孙甲印说,这项惠民政策不仅促进了城乡困难群体就业增收,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吸纳更多人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真是一举多得。”
短评
“双向奔赴”的美好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说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小官”们的心。
今年3月份,由东昌府区人社局主导,东昌府区新区街道办事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65个城乡公益岗,作为办事处人社所负责人,孙甲印就是那个“小官”。
随着265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他看到了普通百姓的艰苦和不易,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人世间的良善和温暖。正是因为这样,孙甲印和他的同事下大气力想把这件事做好。
政府设立城乡公益岗的目的,就是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口等群体的就业问题。事实证明,这件事真的做到了老百姓心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带他们走出黑暗,走向希望的明天。
政府的爱民之心也很快有了回馈。公益性岗位人员都是普通百姓,无论是深入小区做创城宣传、反诈宣传,还是在核酸检测点做“大白”,他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工作优势,比如,与小区居民聊聊天就能摸清居民家中的养犬情况,提醒大家防范电信诈骗。就像袁熔鑫所说,政府给了他一个机会,他愿以十分努力回报。
原来,政府惠民百姓感恩,也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美好。
赵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