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殊途”可以“同归”
有市民一年读40多本电子书,但并不冷落纸质书
本报记者 赵宗锋
“今年我阅读的小说比较多,至今读了快20本了。”4月19日,和记者交流时,55岁的东阿市民张秀功说。
他所说的20本书,都是电子书。
无论纸质书的书香多么让人沉醉,质感多么值得称道,不可否认,在电子书的便捷、节约、互动性强等特性面前,纸质书显得有些落伍。与人们以前印象里年轻人才青睐电子书不同,如今更多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开始把目光转向电子书阅读,并乐此不疲。
全民阅读,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市民的看法是,“殊途”可以“同归”。
轻松检索便于交流
他们切实感受到电子书的好处
张秀功有早起阅读的习惯,早上5点多起床,看1个小时书。晚上忙完了,再看两三个小时书。“一般早上读哲学,晚上读文学。”他说,尤其是在阅读哲学书时,切实感受到电子书的好处。
“一本电子书,可能是很多人同时在读。遇到感兴趣的段落,做个笔记或写点心得都很方便。”张秀功说,自己有时读到需要思考或者感觉不好理解的地方,可以轻松检索,或者去看一下其他书友的心得,每次都有启发。
48岁的冠县语文教师李艳霞,喜欢通过微信读书App看古诗词鉴赏类和散文类书籍。她从去年开始接触电子书,如今已经读完40多本,也切实感受到电子书检索的方便。“电子书可以随时查找不认识的字或典故,帮助我弄懂古诗文。”李艳霞说,尤其是看其他书友的评论,对于拓宽古诗文鉴赏知识面,太重要了。
在向阳路颐馨园小区居民赵晶看来,电子书阅读的一大好处是互动性强。“比如微信读书,除了可以及时看其他人的阅读心得,还有小圈子等功能,帮助大家就某一本书或某一段落互相讨论,这也是一个长见识的过程。”赵晶说。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张秀功还是李艳霞,在大量阅读电子书的同时,并没有把纸质书扔到一边。“纸质书的直观易读,是电子书比不了的。”张秀功说,尤其是哲学类书籍,需要反复阅读,这时候,纸质书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李艳霞至今订阅着《读者》《中国地理》等杂志,每天挤出两个小时,交叉着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此外,她还提到,尽管有些书可以找到电子版,但她还是会去买纸质书,二者比对着看,有时会有奇妙的感受。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广涛,对于纸质书情有独钟。他研读《道德经》多年,每个版本的《道德经》上,都有他的大量手写批注或心得。翻开一页,甚至能清晰看出不同时期,对于同一段话不同的理解,简单直观、清晰明了。“电子书籍,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刘广涛说。
形式多种多样
读书本身魅力无穷
轻松携带,随时可读。尽管电子书在视力损害、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始终争议不断,但根据2021年第七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用户规模达4.94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达9.1本。
电子书,早已成为助推全民阅读的更大载体。
而回归全民阅读这件事本身,读书人的看法并无二致。
在李艳霞的感受里,就像别人喜欢华服美食,喜欢喝酒打牌一样,阅读于她是享受,带来的是心灵的安慰和愉悦。
2020年,张秀功专门统计过,那年,仅电子书他就读了40多本。在他看来,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一个人的一生就是阅读的一生。读书、读人、读社会,更重要的是读自己。”张秀功说,人可以通过读书,借别人的思想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可以在阅读中与古人对话,与远在千里的人对话,去触摸历史,去交流思想,去感悟人生,去启发心灵,“没有阅读的生活是无味道的,是没有色彩的”。
读书形式多种多样,而读书本身魅力无穷。如今,赵晶在读《毛泽东选集》;刘广涛开启了新版本的《道德经》研读历程;李艳霞在读《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张秀功读完了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的《弗兰德公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绿房子》,正在读英国作家萨曼·鲁西迪的《午夜之子》。在这个4月,尽管疫情不时添乱,但春光正好,书山有路,以个人阅读为全民阅读添彩助力,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