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8版: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o

疗愈你的“心” 治好你的“痛”

心身医学科专攻并不疑难的“疑难杂症”

张国鲁正在解答市民疑问

文/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心烦心乱、不愿意吃饭、腰背疼、周身不适、担心害怕、睡不着觉……市民张洪(化名)辗转多家医院,就是找不到病因,他自嘲这点毛病都成了“疑难杂症”,到底该去哪儿看呢?

生活中,像张洪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反复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心烦心乱、消化不良、失眠、疲乏无力等不适,也曾到综合医院多个科室寻求帮助,然而检查却显示他们的身体没有任何异常或者仅为轻度异常,反复就医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有些患者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实,张洪的躯体不适可能是由隐藏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引发的,这类疾病又被称为心身疾病,看起来是‘疑难杂症’,只要分析诊断正确,治起来并不复杂。”4月22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张国鲁说。

张国鲁从事心身疾病研究多年。2020年9月,为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张国鲁所在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了心身医学科门诊并设立了病房。


心慌胸闷3年,竟是焦虑情绪作怪


4月初,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的刘娜(化名)终于来到了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见到张国鲁,她拿着一沓厚厚的检查报告和片子,打开了话匣子。疫情发生后,她总是担心自己会感染新冠肺炎,出现了心慌、心跳加速、胸闷等症状,近3年多次到医院检查心脏,但均未发现异常。有一天晚上,突如其来的濒死感让她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这次检查结果依然是正常的,但心脏不适一直影响着她的正常生活。

张国鲁仔细了解了她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情况,又使用一些心理学量表对其进行了评估。原来,因为丈夫在外地工作,起伏不定的疫情让刘娜一直担心丈夫的安危,这种担心慢慢演变成了焦虑情绪,导致她出现了躯体性症状。张国鲁为她制定了系统化治疗方案,通过药物、心理治疗等,帮她正确认识新冠肺炎。住院两周后,症状明显缓解的刘娜出院了。

为什么焦虑情绪会导致刘娜心慌?张国鲁介绍,这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在诊疗过程中提倡“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也就是说,既要关心患者的生理状况,也要关心其心理状态。

心身疾病患者的躯体化症状都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还有的患者因为经历急性应激事件或者长期处于高压下,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人体免疫系统出现变化,逐步导致躯体化症状的出现。患者的躯体化症状表现不尽相同。


寻觅蛛丝马迹,让“疑难杂症”不再疑难


张国鲁发现,很多患者首次就诊选择综合性医院的另一个原因是心理症状不明显,这让他们不愿相信自己的躯体不适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对每一名患者,张国鲁都详细了解躯体化症状的出现时间、持续过程和出现前患者的经历,通过体格和辅助检查来排除器质性病变。“干我们这个专业的,脑子里始终有根弦,始终想着患者的躯体疾病是否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张国鲁说,尽管大部分患者都有强烈的就医需求和倾诉欲望,但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这些症状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对之前的经历不愿意多谈。这时,张国鲁就会想办法通过患者的亲人、朋友了解情况,将这些“蛛丝马迹”结合起来,探寻疾病的真相。

42岁的李芳(化名)因为浑身不适就诊,她说自己坐着腰疼、站着腿疼、周身不适,还出现了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等症状,4年来,她到处就诊,均没有效果。张国鲁问她是否遭遇过应激创伤,她矢口否认。不过,张国鲁从陪同就诊的李芳母亲脸上看出了异样,便安排李芳去检查,与其母亲进行交流,这才了解到5年前李芳的父亲、丈夫先后去世,李芳强忍着悲痛撑起了整个家。再嫁的丈夫也不能时时陪在她身边,看似坚强的李芳实则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明确病因后,张国鲁为李芳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使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干预治疗。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内心释然的李芳脸上露出了笑容,身体不再难受了。她出院前说:“张医生,我终于体验到真正的身心健康了,谢谢您的辛苦付出。”

患者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张国鲁在接待患者时,特别注意沟通方式,他深知医生的一句话就可能给这些原本就脆弱的患者带来“医源性焦虑”,更不利于康复。他总是安慰患者,症状就像大树的树叶,看似复杂多样,其实仔细追根溯源就能找到树根,找到了源头,疾病就容易治疗了。


解“心病”,不只靠“心药”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那么,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只需要围绕患者本人开展心理咨询之类的治疗,就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

心身医学科有10名医师,包含内科、精神科、中医科医师等,针对入院患者,医师们会综合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先用药物或中医药适宜技术控制患者的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的缓解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随后,医师们根据患者疾病的诱因,利用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心理治疗方式,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而且,心理治疗有时也需要全家人的参与。

25岁的市民王辉(化名)特别喜欢画画,可父母一直压制他的梦想,高考也不允许他选择美术专业。毕业后,王辉依照父母意愿考上了公务员,他利用业余时间画画时,父母依然认为王辉是不务正业。苦不堪言的王辉渐渐变得死气沉沉,不爱说话、情绪低落、不修边幅,他还常常感到头疼、头晕,起不来床、疲乏无力,和父母关系特别紧张。王辉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张国鲁为他开具了抗焦虑、抑郁的药物,给他安排了心理治疗,建议他先暂停一段时间工作,还邀请王辉的父母也来做了心理咨询。经过系统综合调理,王辉病情好转,整个家庭关系恢复融洽,一家人共同决定,让王辉继续绘画。

哪些情况下需要到心身医学科就诊?张国鲁提醒市民,当身体出现不适又无法通过检查找到明确病因或者躯体疾病对症治疗始终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到心身医学门诊进行咨询,由医师判断是否为心身疾病,再决定是否实施治疗措施。


记者手记


为困境中的患者带来希望


如果不曾认真了解他们的故事,确实很难想象他们承受着怎样的身心痛苦。明明身体不适,却找不到帮助自己的人。心身医学科就像是求医路尽头的一扇“门”,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这扇“门”,就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如何才能帮助更多走投无路的患者找到这扇“门”?张国鲁读硕士研究生时专业即是神经内科,来到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后,他发现很多心身疾病患者兜兜转转也无法确诊,开始专门研究心身医学。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自医院的支持让他塌下心来提升专业技能。而且,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是鲁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以防治精神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拥有一批专业技能过硬的心理学专家,这又为心身疾病患者开展心理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门诊成立一年半以来,就诊患者越来越多,有的是其他科室介绍来的,有的是患者介绍来的,这让张国鲁有了压力,同时也让他高兴,他说:“这说明心身医学科正在被社会所了解,越来越多的心身疾病患者将通过规范治疗重获健康。”

鞠圣娇

2022-04-29 心身医学科专攻并不疑难的“疑难杂症”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1281.html 1 疗愈你的“心” 治好你的“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