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画:四尺素宣上的京剧艺术
□ 文/图 赵琦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若要用一个文化符号来代表京剧,除了脸谱或许就是戏画了。梅兰芳先生曾把表现戏曲题材的绘画称为“戏曲画”,当代人大多用“戏画”代之,也有人称“戏曲绘画”,总之是指与戏曲艺术相关的绘画作品。
与戏画为伴,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临清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雪涛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从最初看戏时的随手速写,到今天在十几米长卷上的挥毫泼墨,他不仅用绘画的形式讲述京剧,还将戏画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缘起
无京剧 不戏画
中国是戏曲艺术大国,戏曲史有2000多年,戏曲的表演形式有360余种,戏曲剧目数以万计。最早有类似戏画的作品是在汉代,在洛阳发现的汉墓中就有描绘“鸿门宴”的壁画。当时的戏画作品,只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人物形象,还谈不上更多的美术价值。明清时期是戏画的繁荣时期,戏画随着画种的丰富,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戏曲插图、戏曲年画、戏曲版画不断出现。
戏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在原先以商业推广为主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更多带有个人情怀的水墨彩墨写意戏画,早期有关良、林风眠、叶浅予,之后又有高马得、韩羽、聂干因,他们对戏画的贡献,是发自内心热爱戏曲和戏曲美术,并以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把戏画从过去的附属作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画史。
无京剧,不戏画,两者好比并蒂莲,一荣俱荣。临清是京剧之乡,也是滋养临清戏画的一方沃土。京剧在临清究竟有多火?从十多年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给了临清“京剧之乡”的称号至今,许多京剧名家来临清演出,都有种亲切感。
时间的指针拨到明清时期,临清就是大运河岸边重要的水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也是徽班进京的要道。临清人酷爱京剧,票友遍布全城。无论是大街小巷、酒楼茶肆,还是普通家庭,角角落落随时都有可能飘出一段抑扬顿挫的京腔京韵。
徐雪涛的京剧表演是被季羡林先生称赞过的,他的初中老师马景瑞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季老在《祝寿晚会》一文中特别夸赞了徐雪涛,他写道:‘唱老生的那一位一鸣惊人,字正腔圆,响遏行云,获得满堂喝彩。京剧我稍微懂一点,一听就知道演唱者是一位行家’。唱老生的即是徐雪涛。”
坚守
情寄丹青绘梨园
近水楼台先得月,正因对京剧有着痴狂的热爱与深厚的表演功底,在徐雪涛的戏画作品中,戏剧人物得以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戏画是创作者的才情流露,正因为徐雪涛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又能博采众长,一幅画才能在他的笔下生发出无尽的感染力。
1968年,徐雪涛上初中,当时的美术老师是杭州美院毕业的名师查华,查华发现徐雪涛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就让徐雪涛专门负责学校的板报创作。1970年,徐雪涛被选拔到临清县文工团当演员,后专攻京剧,拜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为师,成为临清京剧团的台柱子、唱老生的名角儿。徐雪涛回忆:“当时跟着剧团到处演出,每到一处,我都会拜访当地的书画名家,和他们交流切磋,艺术的融会贯通让自己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真正开始戏画艺术创作,得益于戏剧人物画家施胜辰,施胜辰是叶浅予的学生。徐雪涛用“莫逆之交”形容两人的关系,正因为交情匪浅,两人才有了深入的艺术交流。1989年,经恩师谭元寿先生力荐,徐雪涛拜在全国著名书法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门下,之后,又受到国画家周思聪、卢沉夫妇多年的教诲,受益匪浅。“一个画家,不能像磨道驴一样,蒙着双眼,在泥泞的道上转圈圈。只有踏出前所未有的足迹,道路才能继续向前延伸。”周思聪先生的话,至今在徐雪涛耳边萦绕。
“雪涛多方拜师学艺,画起了戏剧人物画。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又是梨园中人,触类旁通,没过多久,他便把戏剧人物画得有模有样,鲜活灵动,广受好评,在全国书画大赛及展览中,多次获得大奖。”马景瑞赞叹道。
发展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都是相通的。”徐雪涛说,“舞台上讲究抑扬顿挫、唱念做打,绘画上讲究浓淡干湿、穿插避让。京剧艺术家认为画的是京剧,国画家认为画的是国画,这才是成功的作品。”
戏画与其他绘画的创作有什么不同?如何创作出来的?简单来说即看戏、懂戏、爱戏、画戏。“要想画好戏画,必须对戏剧有深刻理解。戏画不是戏剧某一幕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出戏中最典型的场景或造型的精练呈现。”说到戏画,徐雪涛说,“笔墨当随时代,画家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欣赏者才可以读画、听故事、品人生。”
徐雪涛补充道,自己的戏画作品追求以书入画、以画代情的表现风格。把戏中人画得太像,那是摄像师与工笔画家的任务,不是一个国画家的追求与目标。一个好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通过唱念做打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达出剧本与导演所赋予的思想和观点。而画家切不可以戏画戏,必须要以再创作的态度,以国画元素为载体,用笔墨语言道出画家自己想要表达的心声。
创作时,徐雪涛常以中锋为主,兼以侧锋,以水墨为主,兼施淡彩,运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神态、动势、意境、情趣相得益彰。凝神欣赏一幅幅戏画作品,只见画中人物虽只有简单的几笔勾勒,一点淡雅的色彩涂抹,却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让古诗词、长短句、打油诗等为自己的戏画作品添彩,是徐雪涛一直坚守的原则,每幅作品中题款成为点睛之笔。《三娘教子》中有“教子读书修功德,得志莫忘育花人”之句,《英雄义》中便有“虚动干戈便是戏,曲终人散方罢休”之语……如此种种,若能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思想精义。唱念做打、喜怒哀乐、百态人生都在方寸之间静静流淌。
一幅戏画,何止百般滋味。这里面印刻着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也珍藏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当京腔再次在这片沃土响起,值得感念的还有在四尺宣纸上的戏画人生。
相关新闻
临清市京剧团持续开展京剧艺术培训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 李瑞生)4月27日,在临清市京剧会馆,国家二级京剧演员马士利、陈红娟、张宝祥为临清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及戏曲专业班学生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京剧艺术培训课。老师们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示范,为大家带去更深层次的京剧艺术启示,引导大家继承发扬京剧艺术。
据了解,“京剧传承在行动”今年3月3日启动,由临清市委宣传部、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临清市京剧团承办,该活动将持续开展,为广大京剧演员、戏迷票友们提供零距离接触国粹艺术的机会,让其尽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拓文化艺术视野,为其学习京剧艺术营造浓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