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红色文物在说话
“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红色故事”融媒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 刘小希
如果红色文物会说话,它们将说些什么?
阳谷县杨耕心故居中的那张木头桌子,或许会回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建立时的种种;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珍藏的听诊器,可能会说说孔繁森帮助藏族群众的为民情怀;东昌府区韩集镇运东地委旧址的一只只旧瓷碗,会激动地讲述运东地委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动人历程……
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5月7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日报社及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市属开发区宣传办主办的“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红色故事”融媒采访活动在阳谷县郭屯镇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广场启动。
出发
在英雄辈出的革命故里
5月7日上午,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广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兆立宣布:“‘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红色故事’融媒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说罢,他将红旗稳稳地递到了聊城日报社记者代表的手中。
东风中,红旗漫卷,“‘文物里的红色故事’采访活动”几个大字,在旗面上缓缓展开。
这标志着聊城日报社拉开喜迎二十大的宣传序幕,打响迎接二十大的宣传战役。
阳谷,也是采访的第一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这里启动采访活动,意义非凡。”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强说,“阳谷县人文荟萃,革命文物资源星罗棋布。这些革命文物,见证了历史,承载着初心,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宝贵财富。”
启动仪式结束后,采访团走进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馆内,浓浓的历史味道从革命年代飘来,与现场的多媒体影像相结合,充盈着激励人矢志奋进的澎湃力量。
“郭屯镇党委为把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申报建设‘鲁西第一个党支部’党性教育基地,同时积极争取九都杨、后梨园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两点一线打造红色旅游村和生态旅游村。”郭屯镇党委书记杨森介绍说。
作为革命老区,聊城更是红色资源富集。
“第一阶段报道确定了15个采访地点。”聊城日报社总编辑玄志刚介绍,“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将全力把聊城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档案馆及民间革命文物中的红色故事挖掘出来,让文物传递的坚定信念、理想品格、为民初心,转化为新时期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为实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六个新聊城’提供精神动力。”
呈现
实现报网端微屏一体报道
5月7日,在杨耕心故居,原郭屯镇文化站站长,年过七旬的杨占金老人,在手机、摄像机的包围中,慢慢讲起杨耕心年轻时的故事。他的这段讲述,将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在《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以及聊城日报视频号等平台。老人感触万千:“没想到这些红色故事能有这么多种讲法!”
此次融媒采访活动,聊城日报社再次进行了创新。在报道方式上,推出报网端微屏一体策划模式,尝试构建重大主题报道统筹协调机制和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媒推送的新闻传播新格局,日报、晚报、新闻网与视频号实现优势互补、宣传互动、借力传播、相互赋能,增强“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红色故事”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已定好分工,力争一个采访点推出数个多样化报道、每一期报道都成为精品。”记者闫振说。
“喜迎二十大·文物里的红色故事”融媒采访活动,也是聊城日报社写好融合与转型的聊报篇章的深刻实践。
“我们将以这次主题采访活动为契机,在报社扎实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行动,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深刻洞察新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深刻变化,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好发展机遇,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聊城的发展战略,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玄志刚说。
探寻
让红色精神可看可知可感
“在这次采访活动中,媒体记者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把红色文物与红色故事看在眼里,映入心里,摄入镜头,汇入笔底,也让我们看见了历史,望见了未来。”阳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靖德云说。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革命文物所传承的革命精神正在成为促进老区振兴、实现融合发展的正能量。
为做好红色文物保护工作,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出台《聊城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实施聊城党史文物、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打造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聊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响革命老区品牌,加强革命老区村保护与建设,建设红色文旅走廊,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全市文物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就是让文物把聊城的故事讲给人们听,把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传承下来、激发出来。”王志强说,“主题采访活动的举办,将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打造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加快高质量发展都有极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