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少年宫让乡村孩子周末有“趣”处
编者按:
周末去哪儿?乡村复兴少年宫!
在临清,32个乡村复兴少年宫已成为促进乡村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这些乡村复兴少年宫是临清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全力打造的。
孩子们在这里能做什么?学党史、捏面塑、练书法……各乡村复兴少年宫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记忆课程。临清市作为省级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因材施教,活化课程内容,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学习快乐、劳动快乐。一座座乡村复兴少年宫犹如一座座梦想桥,助力乡村孩子勇敢追梦、尽享童年。
老党员讲党史 红色教育入童心
本报讯(记者 张琪)4月23日上午,临清市金郝庄镇金郝庄联合村复兴少年宫开启了以“感恩党 感恩祖国”为主题的学习实践,引导未成年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童心。
“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作为一名党员,我一切听从党组织的安排,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有31年党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金增山在宣讲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用孩子们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语言讲述党史。
“通过听金爷爷讲的故事,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不畏艰险的精神。”“我要认真学习,长大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孩子听完故事后表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好少年。
金郝庄镇将进一步在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人员队伍组建、文体活动开展上下功夫,以金郝庄联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试点,大力推进复兴少年宫建设,让乡村复兴少年宫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的场所,成为他们流连忘返的“第二课堂”。
手执毛笔练书法 翰墨飘香助成长
本报讯(通讯员 张明珠)“执笔时手掌要竖起来,这样拿毛笔……”临清市刘垓子镇文化志愿者薛双凤弯下腰,握着小学生贾秋然的手耐心教她如何执笔。4月23日上午,临清市刘垓子镇文化志愿者薛双凤和沈可走进临清市刘垓子镇吕堂村复兴少年宫,为小学生们上了一堂墨香四溢的书法素质课。
薛双凤和沈可从汉字演变过程讲起,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讲给学生听,然后,耐心地教学生如何执笔,生动的课堂深深吸引了学生们。“孩子们积极、认真,学得很快,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书法的渴望和热情,以后,我们会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薛双凤说。
课后,三年级小学生贾浩东认真地说:“感谢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这堂课,我非常喜欢书法,会继续练习,希望以后能像沈老师那样,写出漂亮的毛笔字……”“村里的孩子上一堂修身养性的课,真是太难得了。”吕堂村党支部书记薛松臣说。
“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让孩子在有章法的书法练习中修身养性,是我们开展这个课程的初衷。刘垓子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创了‘墨香少年’文化品牌,以复兴少年宫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以书法专业文化志愿者为老师,每个周末为小学生开设书法素质课。”志愿者沈可说。
刘垓子镇将持续开展“墨香少年”书法素质教育,并扩大招募志愿专业书法老师,在全镇所有社区开展素质教育,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小小巧手捏面塑 非遗在指尖传承
本报讯(文/图 记者 张琪)
“真是太神奇了!”4月23日,非遗面塑文化走进临清市老赵庄镇王集联合村复兴少年宫,面塑老师金贵春手把手教学生制作面塑。黄色、白色、黑色的面团,经过团一团、揉一揉、捏一捏,一只只可爱的“大公鸡”呈现在眼前,学生们高兴不已。
活动中,金贵春展示了她制作的精美面塑作品,并给孩子们讲解了面塑艺术的起源和类型以及表现特征,并通过实操互动的方式指导孩子们制作面塑。面塑艺术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特有的一项民间艺术。它是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经过防裂、防霉变等处理,再经手工捏、搓、揉、掀等工序,捏塑成花、鸟、鱼、虫、器物、人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面塑工艺因其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贴近生活而备受人们青睐。
此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学生们表示,以后要经常练习面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