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1版: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o

这封北京来信情深意长

李福芹寄给王殿明的剪报

文/图 本报记者 朱海波


5月13日,一张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南路寄来的调查问卷在《聊城晚报》编辑部争相传阅,不仅工整地填写了问卷上的各项问题,更在报纸空白处写着深情满满的祝福话语——调查问卷变成了情深意长的“信笺”。

原来,今年3月,《聊城晚报》编辑部面向市民开展问卷调查,请读者朋友围绕如何提高办报质量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把报纸办得更好。

在聊城发行的《聊城晚报》,何以跨越近千里到了北京?写这封信的王殿明老人已75岁了,他为何如此关注《聊城日报》和《聊城晚报》?

说来话长。王殿明是东昌府区堂邑镇人,长期在外工作,离开家乡时间越长,家乡情结越浓,“每逢家乡人,必问家乡事”。8年前,他结识了在北京打工的《聊城日报》通讯员李福芹,李福芹是茌平区杨官屯乡李显明村人,自幼喜欢读书和写作,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为《聊城日报》撰稿,对聊城的事知之甚多。从李福芹那里,王殿明了解了家乡的好多事,两人也成为挚友。

李福芹结束打工回到老家后,他们的友谊并未中断,今年1月,记者在采写《李福芹:年届古稀的〈聊城日报〉通讯员》时,对他们以报为媒的友谊是这样写的:

“在北京打工时,他(指李福芹)认识了一位笔友,笔友家是东昌府区堂邑镇的,很关注家乡的事,他们聊得投机,李福芹回来后,没忘记这个老朋友,过段时间就挑些《聊城日报》寄过去,让笔友通过‘家乡报’了解‘家乡事’,这四五年他一直坚持做这件事,和笔友的感情也因为《聊城日报》的缘故加深了很多。”

李福芹在报纸这一段文字下画了线,并留了一句话,“此段也是希望您参与《聊城晚报》问卷调查的原因。”随后,他把这期报纸和《聊城晚报》的调查问卷一起寄给王殿明。

有老友的鼓励,也有对家乡的热爱,王殿明答完问卷后意犹未尽,又在报纸空白处写道:

尊敬的《聊城晚报》编辑部:

我在北京,祖籍山东省聊城市,非常关心聊城。我曾在伊拉克、新加坡、日本、约旦、阿联酋等国和我国港澳地区工作近十年,时常关注贵报。8年前,我在北京认识了《聊城日报》通讯员李福芹老师,在他的热情帮助下,我通过贵报了解了家乡的事,并与他结下了深厚友谊。

贵报根正实在,接地气——“根连百姓情怀壮”,尤其是去年改版带来诸多新气象,让人耳目一新。欣喜之余,盼贵报不断创新,保持笔墨清香,并希望贵报在可能情况下,多介绍聊城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境况和海外中国人的感想与生活趣事。

关于贵报与读者互动、开展相关活动,我百分之百地支持。

让我们紧紧握着《聊城晚报》的手,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衷共济,高歌奋起向未来!

谢谢!

热心读者:北京王殿明

2022年4月2日

文约意丰,字少情长。一张调查问卷饱含着读者的深情和期待,也给《聊城日报》《聊城晚报》的编辑记者们“施加了压力”,大家一边拜读王殿明老师的信,一边讨论如何把报纸办得更好,不负读者的厚爱。

2022-05-1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1972.html 1 这封北京来信情深意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