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王连陟:一生爱读书 90岁编新作

退休后王连陟编写了近10本书

王连陟向记者展示自己编写的书籍

王连陟的书法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5月16日,记者在聊城城区金柱大学城小区B区见到了90岁的王连陟。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声如洪钟。

王连陟说,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一生虽未有多大的成就,却对学习和创作始终满怀热情,也借此实现了人生价值。

王连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编写自己的“人生三部曲”,分别讲述自己的童年记忆、工作经历、晚年生活,以个人经历反映时代变迁。目前,第一部——《故乡往事》已经编写完成,第二部正在编写中。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王连陟用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读过私塾当过民办教师

一生对读书、学习满怀热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月16日,王连陟给记者吟诵了这首《登鹳雀楼》。老人抑扬顿挫的吟诵,让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变得不一样起来,霎时间把人带入旧时书声琅琅的私塾。王连陟吟诵了两遍,两次时长几乎一秒不差。

王连陟籍贯冠县柳林镇后和寨村,出生于书香世家。高祖王修堂是光绪元年(1875年)的举人,20年办学生涯共授业门生近百人;曾祖、祖父都是秀才,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1942年初,后和寨村重筹塾校,王连陟的堂兄王连陆做校董,聘请他们的伯父王贵宾为师。学童入学交“束脩”:凡三十亩地以上者五元,以下者三元,再贫者免费。

那时候上课,老师一句一句念,学生一句一句跟,然后学生再挨个念,每名学生都发音正确后再一起大声念。背书时,学生先把书扣在老师桌上,向老师作揖后转身立正开始大声背念,所有人都背完才放学。

从1942年到1943年麦收前,一年半的私塾生涯,王连陟学习了《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尺牍》以及一些五言诗、七言诗,还学习了《珠算》。后因日伪扫荡加剧被迫停课。停学后,王连陟在干农活间隙依然坚持跟着叔祖父和祖父习字读书,学习了《小学韵语》《读史论略》《三国演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私塾恢复为“新式公立初级小学”,王连陟成为半耕半读的自由生。

1949年夏,伯父因故辞教,王连陟被村干部推为吃“代耕粮”的民办教师。1951年,村里响应号召开展“扫盲运动”,王连陟作为夜校老师,负责教前和寨村、后和寨村的成年人认字;后来,前和寨村的小学老师请长期病假,他被安排来代课。就这样,白天教小孩,晚上教大人,王连陟昼夜不停。1953年初,王连陟受邀前往堂邑县粮局任职;1956年,堂邑县撤销,王连陟到聊城县(现东昌府区)粮局工作,直至退休。

回顾一生,虽然生在旧社会,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但对读书和知识的渴望,一直激励着王连陟克服困难、提升自我,这也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幸福的基础。


80岁开始学用电脑

退休后编写书籍近10本


“爱国家、孝父母、和夫妻、友兄弟、睦宗族”——王连陟老人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客厅里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后和寨王氏族规家训》,整个住所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退休后,王连陟加入了老年大学书法班,后又加入东昌府区老年书画研究会。除了学习书法,王连陟还创作了诗词作品200余篇、楹联近千条。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聊城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东昌府区楹联学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东昌府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这一个个职务、一张张名片,是王连陟发挥余热、活出自我的生动写照。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退休后的王连陟笔耕不辍,共计编写《故乡往事》《后和寨村史》《规范使用繁简字》《东昌墨缘》《王氏家谱》《后和寨历代王氏书法选集》等各类书籍、读物近10本。如今,他又在忙着搜集、整理和编印《诗词楹联文札选集》,里面将收录他创作的近千条楹联。

从家谱到村史,从书法到文化,每一本书都凝聚着王连陟的热情和心血,也都印证着他“老有所为”的坚持和执着。以《故乡往事》为例,为编写此书,王连陟四处走访、调查,并查阅大量资料。全书详细介绍了后和寨村以及周边地区的人文轶事、历史事件、族人传记、神话传说、生活习俗、民俗曲艺等,内容翔实。武训行乞兴学、“蚕姑庙”与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地方婚丧嫁娶习俗、传统农田生产管理、王二寨惨案……翻开这本书,记者被深深吸引。“我把先人传授的、自己学到的以及亲历的一些事写下来,倘若能让后人多了解一些故乡往事,我便很欣慰了。”这是王连陟编写《故乡往事》的初衷。

目前,王连陟正在整理编写“人生三部曲”的第二部。“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会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脑前构思、打字,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平时想到什么,就赶紧整理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编写书籍工作量大,且离不开上网和使用电脑。王连陟80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如今已能非常熟练地编辑文档,使用微信、QQ。这在别人看来实属难得,老人却表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想好了就去做,什么时候都不晚”。


记者手记

热爱不变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短短两个小时的交流,记者无时无刻不被王连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魅力从何而来?无他,唯有对学习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从作为一名学童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地吟诵古诗,到成为夜校老师昼夜教书为“扫盲运动”贡献力量;从退休后学习书法、创作楹联和诗词,到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编写书籍,几十年,王连陟的热爱从未改变。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无数个春秋的积累和沉淀,早已化作他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自然魅力独具。

王连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踏上征程,去开创属于自己人生的崭新篇章。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以此鞭策自己珍惜光阴、赓续奋斗,绽放出最美的青春之花。

2022-05-19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2130.html 1 王连陟:一生爱读书 90岁编新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