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4版:法治·公益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去痛点 通堵点 解难点

调解员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本报记者 孙克锋


描绘乡村振兴最美底色,和谐稳定是不可或缺的颜料。

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日常交往频繁,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在刚露苗头时将纠纷化解,犹如“大医治未病”,是一种最佳的基层治理模式。

人民调解员就是治未病的“大医”,也是我国当前重点打造的一支基层治理力量,东阿县铜城街道办事处专职调解员付茂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调解过大量基层纠纷,事情都不大,甚至有些琐碎,可一旦爆发就有可能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5月上旬,他调解的三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意义,给人以警示。


因一洼污水 邻里大打出手


东阿县铜城街道王庙子村的何冬明与贾亭元是前后隔街道的邻居,却因一洼污水闹起矛盾,甚至多次发生肢体冲突。

污水从贾亭元家的院子里流出,穿过街道,流到何冬明家的屋后。村里没有下水道,污水无法排出,就在何冬明家的屋后形成一个污水洼。何冬明发现房内地面下陷,认为是贾亭元家的生活污水在屋后积存所致。他多次找贾亭元理论,寻求解决途径,均无功而返。

在交涉过程中,两家的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大打出手。村两委多次进行调解,双方均互不相让,矛盾没有一丝缓和的迹象。何冬明曾多次到铜城街道办事处、东阿县信访局反映情况,还多次拨打12345市民热线反映问题。

5月初,人民调解员付茂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到王庙子村先后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召集街坊邻居座谈,分别与双方当事人座谈,实地察看现场,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通过深入了解,付茂生找到了纠纷产生的症结,拟订出调解方案,给当事人讲纠纷造成的危害,讲“六尺巷”的故事,讲有关法律法规,苦口婆心地劝说,入情入理的言辞,不厌其烦的态度,终于使两家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调解感悟:

付茂生说,人民调解工作不仅是畅通农村“最后一公里”的法律服务,还能变“事后救火”为“提前防火”,把大量社会治理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帮群众去了“痛点”,通了“堵点”,解了“难点”,可谓是,调处的是纠纷,调顺的是民心,调出的是和谐。


父子心生嫌隙 引来家庭不睦


东阿县铜城街道朱集村的郑林坤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郑士杰,小儿子叫郑士贺,均已结婚生子。郑士杰搬离老家另住,郑士贺则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院内。

郑士杰种着蔬菜大棚,其妻子开着代销点,还要接送孩子上学,两人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郑林坤外出打工,妻子除了在家接送小儿子家的孩子上学,也帮助小儿子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天到晚也闲不住。

郑士杰夫妇看在眼里,心里感觉不平衡,认为父母偏向小儿子,因此与父母产生了矛盾,经常吵闹,并扬言解除父子关系,对父母活不养、死不葬。村干部曾多次登门调解无果。付茂生知道这一情况后,了解了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委,准备着手进行调解。

就在这时,郑士杰干活时不慎从大棚顶上掉下来,将腿摔伤了,无法行走,家里的大棚、代销点、孩子上学都不能耽误,其妻分身乏术,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慌乱之中。

付茂生认为这是一个调解矛盾的好时机。他分别登门做郑林坤、郑士杰父子的思想工作,反复讲血浓于水的道理,给郑士杰着重讲述了“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土”的道理。

等双方都消火平静后,付茂生将其聚在一起,苦口婆心地陈述利害,最终化解了双方的纠纷,郑林坤夫妇担负起接送孙子上学和管理大棚的双重担子,大儿媳则专心经营代销点,从此父子两人冰释前嫌。


调解感悟:

付茂生说,调解纠纷时,把人人皆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不但有力度,而且有温度。在调解过程中,通过寻找感化点、激发共鸣点,让当事人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调解员既解开了当事人的“法结”,又解开了双方的“心结”。


采光之争背后 另有隐情


东阿县铜城街道王庄村的周明同与朱建法两家的耕地相隔一条两米宽的废弃沟渠。周明同的地在南,栽植的是苹果树,朱建法的地在北,一直种植农作物。苹果树栽下5年后,长得枝繁叶茂,朱建法认为其影响自家庄稼采光,心中不悦。今年春天,朱建法赌气在地北头栽种了一排杨树。周明同担心杨树长高后影响自己的苹果树结果,两家的矛盾逐渐激化。

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果,双方矛盾呈愈演愈烈之势,村干部感到事态严重,便邀请付茂生前去调解处理。

付茂生深入王庄村,听取了周明同和朱建法二人产生纠纷的原因及过程,实地察看了情况,调查走访了知情群众,了解到双方产生纠纷还存在另一层潜在因素:朱建法在黄屯村开饭店,周明同的父亲过10周年忌日时,没去其饭店吃饭,还说闲话,这引起朱建法的不满,影响庄稼采光只是他发泄不满的一个由头。

鉴于这种情况,付茂生对双方进行了说服教育,帮助双方认识到各自的错误,双方作了自我批评,朱建法主动将今年刚栽的杨树挪移到了其他地方。


调解感悟:

人民调解工作搭建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交流的渠道,发挥了调解工作“减压器”和“润滑剂”作用,让不少积怨深、怒气大,呈一触即发、剑拔弩张之势的矛盾迎刃而解,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了因矛盾激化而产生的上访诉讼和民转刑案件。

(除付茂生外,文中其余人物均系化名)

2022-05-19 去痛点 通堵点 解难点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2131.html 1 调解员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