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陈堂村 先祖是兄弟
本报记者 孙克锋
“阳谷县有两个陈堂村,一个在阎楼镇,一个在郭屯镇,两个村的先祖是兄弟。”5月28日,阳谷县郭屯镇陈堂村村民陈玉臣说。
聊城大部分村庄是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建立的,两个陈堂村也不例外。陈氏两兄弟最先在郭屯镇安家,后在村西建造了一座庙堂以祭祀祖先,故该村命名为陈堂村。
相传,庙堂前有一株仙草,长年翠绿,周围长了一圈荆棘,并有一群巨蜂守护。村中有一石鼓,以布蒙之,敲击即发出“咚咚”的声音,被视为镇村之宝。时年,陈姓人丁兴旺,生活富足。
后来,陈氏弟弟搬迁至阎楼镇建村,为南陈堂。村子发展迅速,有人口千余。多年后,郭屯镇陈堂村的仙草和石鼓被外地人盗走,从此,村子发展缓慢,庙堂也由于无人修缮而损毁,庙堂遗址现已建为民宅。
现在,两个陈堂村每年都会进行交流,互相续写家谱,并且都流传着同一个故事,即十八尊铜佛的传说。
相传,陈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东迁山东时兄弟共十八人。为了后世便于联系,亦好确认陈氏族人关系,他们就精铸了十八尊高低不一的铜质佛像。佛像之一为南北朝时期陈武帝陈霸先的形象,铸制精细,十分逼真。
十八兄弟东迁时商定,他们依年龄大小,各持高低不同的铜佛一尊(年长者持高铜佛,以此类推)。东迁后,各铜佛被世代传递珍藏,陈氏后裔若有事相商,均以铜佛作为信物。
据族人传说,陈堂村兄弟二人所持铜佛身高均为2尺半(1尺约合0.34米)。逢年过节,全族人请出铜佛,摆供焚香、祭祖祈福。在1958年至1986年之间,陈堂村两尊铜佛相继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