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里颠簸十六七个小时 馒头就葱当午餐
丰收季里农机手的普通一天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商贺 张珂
雷阵雨后,云淡风轻,6月14日上午9时,在阳谷县侨润街道东八里营村的麦地里,金黄的麦穗迎风摇曳。“真没想到今年是个丰收年!”种粮大户李志勇拉着笔者直念叨,“俺种了700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地,现在一多半都收完了,全靠建明,他干活儿可利索了!”
正说着,就听见远远传来隆隆声响,农机手盛建明开着雷沃牌收割机稳步驶来。“昨天雨下了半夜,湿地里没法割麦子,难得睡个囫囵觉。要换了平时,天不亮就起来干活了,忙起来三天两夜捞不着合眼。”盛建明说。
当天上午10时,等太阳晒干小麦的工夫,盛建明搬了个小马扎跟笔者唠起了嗑。1989年出生的他,收割机驾龄已经15年了。“我是东八里营村的,2008年开始做农机手,之前花了6万元买了两台旧收割机,总是坏,干活儿还没修车的时间长,我狠了狠心,买了两台新的,现在每台每小时能割15亩小麦,效率整整提高了3倍。”
下午1时,一片片金灿灿的小麦在阳光的照射下,让人看着心里欢喜。盛建明在地里走了一圈,起茧的双手摩挲着小麦,兴冲冲地登上车:“走!能下地了!”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装车,呈现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要不要上来瞧瞧?”盛建明热情招呼着。笔者应声坐上了副驾驶,车头一米多宽,里面还配备了挂式空调、小风扇,空间并不显拥挤,但难免颠簸,坐了不到1小时就感到腰部隐隐作痛。“每天一坐十六七个小时累不累?”“这有啥?都习惯了!”盛建明咧嘴笑了笑。
农机轰鸣,麦秸飞舞,盛建明熟练地挥动操纵杆,收割机前进、转身、倒退、灵活自如。“这20天紧赶慢赶,收割了2000多亩地,一共赚了6万元钱,搁在往年能赚8万,主要亏在加油上。去年每升4.97元,今年飙到8.93元,每天330多升,光加油就得3000元,太贵了!”说起今年的油价,盛建明忍不住和笔者抱怨了两句。
下午4时,盛建明下车喝了口水,在阴凉地里就着地头的葱啃了两口馒头,这就是他的午饭。他说,今年感觉最大的变化,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核酸检测不停,割麦不停”。“上周从河南驻马店回家来,除了必要的核酸检测证明查验,这一路通行比较顺畅。因为是跨区作业,之前心里还很忐忑,没想着这么顺利。”盛建明说。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机器轰鸣,扬起的麦芒及粉尘,似乎也都透露着丰收的喜悦。“别看活儿多,其实一点儿都不乱。俺几个组了个队,干活儿的干活儿,接单的接单,算账的算账,众人拾柴火焰高嘛!”盛建明很是骄傲。
“今天争取能早回家。”话音刚落,一通电话打来,“俺村里还有一块地,抓紧来吧!”晚上7时40分,夕阳西下,农机收割却并未落幕,盛建明稳步驶向下一个作业点。
2022年的麦收到了尾声,一名又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谱写了聊城大地的丰收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