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救助流浪人员17691人次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今年6月19日是第10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6月18日上午,聊城市2022年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启动仪式在人民广场举行。
“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是本次活动的主题,也是聊城市救助服务中心10年来一直秉承的理念,他们动员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协同救急救难,兜牢民生底线,弘扬了弱有所扶的正能量。
流浪十几年的男子回了家
今年1月10日晚9时,聊城市救助服务中心业务科副科长郭峰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你快点儿来医院,有个流浪人员情况比较特殊,需要帮忙。”
放下电话,郭峰急忙往医院赶。原来,当天下午他们在高新区许营镇救助的一名流浪人员,有精神障碍,比较狂躁,对救助人员又打又骂。为确保其人身安全,工作人员把他送到了市第四人民医院。
“我们需要与医院办理交接手续,首先要做核酸检测,但他非常不配合,根本做不了。”郭峰说,最终做完检查,已经是次日凌晨3点。
经过治疗,这名带有胶东口音的男子情绪基本稳定了。郭峰和同事通过天涯寻亲助力群、警民救助群、微信朋友圈等发布了寻亲信息,把受助人的录音材料发到全国多地救助管理站进行查找,并多次到公安部门做人像比对。
在公安部门和烟台市救助站的帮助下,他们终于联系到了受助人的家属。
据了解,这名男子已离家出走十几年,家人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此次相见,他们激动得相拥而泣……
这是聊城市救助服务中心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10年来,他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7691人次。每一次救助对于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救助人员长年在外“流浪”
市救助服务中心主任邢小爽说,火车上比较拥挤,护送救助对象回家时,工作人员必须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老人、孩子、残疾人,以防他们被挤着、被碰着。
救助对象若行动不便,如厕就是难题。去一趟厕所往往要“兴师动众”——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在后面托扶着,还有一个人拿着他“方便”用的金属架。
火车上厕所空间比较小,一个人使用问题不大,可他们一去就是四个人。其中的辛苦超乎常人想象。
需要护送的返乡人员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孩子;有到哈尔滨的、乌鲁木齐的,也有到昆明的……全国各省区市,工作人员大部分都去过了。
为了让那些流浪到聊城的人员能够安稳下来不再流浪,为了让安稳下来的受助人员回到亲人身边,聊城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整年
都在外面“流浪”。
密织救助网让流浪人员减少
邢小爽说,10年来,市救助服务中心组织实施“流浪孩子回家”“流浪孩子回校园”“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等专项行动,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有困必帮、有求必应的工作目标。
目前,市救助服务中心有床位120张、救助专用车辆4台、救助管理干部职工34人,在日常救助管理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面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力量储备。
他们充分利用网络、人脸识别、DNA比对等科技手段,采取精准识别、分类寻亲等措施,着力破解无户籍信息、无身份特征、无有效线索“三无”流浪乞讨人员的寻亲难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寻亲、返乡。
市救助服务中心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救助模式并形成制度,比如,组织人员对聊城市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入户回访服务,积极开展转介帮扶,促进返乡受助人员回归稳固,避免再次流浪。
“我们还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不断加强对街面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和转介处置,积极发现、引导、告知、护送其至救助管理机构,这些年我市流浪乞讨现象明显减少。”邢小爽说起救助工作如数家珍。
相关新闻
“云上”开放日 24小时“送清凉”
本报讯(记者 孙克锋)6月18日上午,聊城市2022年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启动仪式举行。那么,“开放日”怎么举办?“夏季送清凉”怎么开展?市救助服务中心主任邢小爽现场进行了解答。
邢小爽说,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不再邀请公众代表进入中心实地参观,市救助服务中心将按高于社会面防控标准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积极采取“云开放”“网络开放”“视频开放”和“走出去”等形式,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开辟一个阵地、建立一个流动宣传站、走进一个社区、孵化一个民间救助团体、播放一则公益宣传片、链接一个融媒体矩阵,积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救助管理法规政策、求助途径、救助程序、服务内容,提高公众对救助管理工作的知晓度,通过报道寻亲、返乡的感人故事和救助工作人员的典型事迹,传递救助管理工作正能量。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市救助服务中心“夏季送清凉”活动已于本月正式拉开帷幕。市救助服务中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每天分批组织工作人员,不定时深入市区各主要街道、车站、商场、建筑工地、地下商业街、桥梁涵洞等地进行日常巡查。
邢小爽表示,他们根据“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将愿意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回站内进行救助,对于不愿接受救助的人员,及时发放救助物资,确保发现一例,救助一例。
与此同时,市救助服务中心还进一步完善了站内受助人员的生活环境,向上门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无偿提供绿豆汤、西瓜等解暑饮品和水果,并强化工作人员24小时接待服务制,保障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
延伸阅读
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市民政局、市救助服务中心向社会发出倡议
本报讯(记者 孙克锋)“您的一次援手,传递的是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关怀;您的一个善举,也许能拯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你我同参与,汇聚正能量,让这个城市充满温情。”6月18日上午,聊城市2022年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景志国代表市民政局、市救助服务中心向社会发出救助倡议。
倡议中提到,我市充分发挥外卖小哥、快递员、环卫工人、公交车出租车司机和交巡警第一发现人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日常寻找流浪乞讨人员的志愿者和救助政策的宣传者,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救助管理体系,提高救助工作的效能性。
夏季高温炎热,流浪乞讨人员以室外活动为主,居无定所,易中暑脱水,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市民政局、市救助服务中心向全市广大市民发起倡议——
当您在街头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请及时与市救助服务中心联系,市救助服务中心联系电话:8240352、96008995,也可拨打120急救电话或110报警电话。
当您在街头发现职业乞讨者,请理性施善。防止一些好逸恶劳的人利用您的爱心钻空子,更不能间接地纵容不法分子利用和操纵流浪乞讨人员强讨强要的行为,注意甄别,提高警惕,避免受骗。
请您积极宣传《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主动向亲友和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宣讲救助内容、救助条件,使救助管理政策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