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27771字写不尽鲁沪情深

市三院援沪医疗队队员在展示一件极具纪念意义的隔离衣,上边有援沪人员的签名和手绘图。 杨旭光 摄

本报记者 鞠圣娇

8个人、50个日夜、27771字……这些数字,是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里,蒋明辉挥之不去的记忆。

两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蒋明辉是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第二批出征武汉的3名队员之一。在武汉方舱医院,他和同事教患者做手指操,还自学了湖北方言,只为和患者打成一片。

两年后,蒋明辉作为领队人员,和其他9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再次面对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4月3日出征到5月20日凯旋,蒋明辉和同事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一共整理了27771字、共10期简报,完整记录了他们援沪时经历的点点滴滴。

在6月14日举行的市三院援沪英雄事迹报告会上,蒋明辉将这50天的故事浓缩到了不到3000字,其中有泪水,有欢笑,更多的是感动。

他们的故事,让台下听众泪目

“带着上海同胞的祝福,带着大家的殷切期盼,我们回来了!”报告会现场,蒋明辉颤抖的声音里透露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市三院医护人员对他们的欢迎,更表达了对他们的钦佩和尊敬。

在上海,市三院的医护人员被安排到漕宝路方舱医院。当蒋明辉和同事看到有些患者不会有效咳嗽时,随即进行了指导。当晚返回住处后,他们又熬夜制作了PPT,次日开展以“有效排痰促健康”为主题的健康讲座,邀请受益患者现场示范。通过这次讲座,他们帮助了很多患者。后来,蒋明辉和同事又结合各自专业制作了更多的健康宣教课件,并制作成二维码,患者扫描后可以获取科普知识。

在方舱医院,蒋明辉和同事利用手边材料,制作了红色文化墙和许愿墙,还帮助年轻妈妈带孩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端屎端尿……他们努力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

蒋明辉只是市三院支援外地医护人员中的一个代表。无论是核酸采样、核酸检测还是在方舱医院服务患者,该院的医护人员都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展示了“三院力量”。

“我们的同事真是好样的!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能做到这种程度,着实让人感动。”一位听众说。蒋明辉讲到动情处,台下听众忍不住红了眼眶,有人还悄悄抹起了眼泪。

共同守沪的日子,他们记在心里

“收到出征命令,市三院援沪医疗队迅速集结,一路奔波,抵达上海”——这是市三院援沪医疗队整理的第一期简报里的最后一句话。这期共有290个字的简报,是蒋明辉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整理的。看到简报,牵挂着他们的家人也放了心。

在这10期共27771字的简报中,蒋明辉用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笔触记录下了医疗队忙碌的工作状况,其中不乏让人泪目的细节。比如,2022年4月5日,为减少防护服穿脱时的不便和避免交叉感染,女同事毅然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长发,她们也爱美,但为了工作,毫不犹豫;2022年4月9日凌晨,从方舱医院回到住处后,李国蕾来不及休息,就为大家手绘了一张方舱医院结构草图;2022年5月9日,市三院举行党员纳新大会,通过了身处抗疫一线的李辉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决定。

简报还收录了队员们的抗疫日记,大部分是与当地群众打交道时发生的真实故事,有群众看到他们不住地表示感谢的场景,有在方舱医院与患者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有被患者记挂时内心的感动……有时,他们凌晨2点起床,深夜返回住处时,能喝到一瓶可乐就开心不已;有时,患者一句“辛苦了”所带来的温暖,就能抵消所有的疲惫。

如今,蒋明辉和同事都已经回到各自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征程。那段作为“大白”援沪的经历,留在了简报里,也留在了他们心中。

2022-06-2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3817.html 1 27771字写不尽鲁沪情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