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地道里的“革命烽火”

李恩荣烈士故居

中共清平县委旧址

文/图 张燕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村庄。

90年前,21岁的李恩荣在这里——临清市魏湾镇李圈村,成立清平县(建制已撤销,辖区分别划归临清市、茌平区和高唐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李圈村支部,正式点燃清平县“革命星火”。

三间旧屋、千米地道,见证“清平烽火”的革命文物,现今依然完好保存在李圈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非但没有消失殆尽,反而如挺立荒漠千年不朽的胡杨,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这股力量指引下,李圈村依托革命文物,打造出一处占地8.7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的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有15万余人次来此参观学习,这片热血沸腾的土地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三间旧屋 点燃“清平星火”


李圈村位于古运河畔,三面环水。这座风光旖旎的村庄中,保存着三间土坯房。房子坐北朝南,由黄土垒砌,青砖、木椽覆顶,南墙正中辟黑色木门。这就是中共李圈村支部旧址。

创建这个支部的人叫李恩荣,又名李华光。1911年,李恩荣出生在李圈村的一个富裕家庭。19岁时,其由共产党员郎凤山和时任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书记的刘书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恩荣很早就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并明确了奋斗方向和目标。“他经常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自己要为此而革命。”李恩荣的儿媳、现年87岁的王桂芝回忆道。

1931年,李恩荣考入临清六县联立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临清乡师”),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名党员。同年12月,他创建中共临清乡师支部,并发展在校生李朝杰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领导学生运动,李恩荣很快引起临清乡师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2年,为掩护学校党组织,李恩荣主动撤离临清乡师,回到家乡李圈村,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这一时期,李恩荣发展的党员有李全仁、李继耀、李继珩、李文海、李恩信等。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李恩荣创建了中共李圈村支部,并在短短2年内,将支部党员扩大至21人。

中共李圈村支部是清平县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村中的三间土坯房,就是支部在1932年成立时的办公场所。中共李圈村支部的重要会议,几乎都在这里完成,它点燃了清平县的“革命星火”。


千米地道 见证“革命烽火”


距离三间土坯房百米之遥,有一处长千米的“地下长城”。地道入口开在李恩荣家中,出口则遍及村庄各个角落。钻入其中,犹如走进一座曲折的地下迷宫,若无人指引,极难找到出口。

“全是人工挖的,用篮子向外倒土。高的地方,人能站着走;低的地方,只能爬着过。地道里有一间办公室,放着单人床和桌凳,是党组织秘密开会的地方。”王桂芝介绍。

中共李圈村支部成立后,因党员发展迅速,再次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1932年,因革命需要,李恩荣在自家院里以水井为掩护挖了一条长1000米的地道,并在其中设置了一间办公室。

据王桂芝回忆,原来李恩荣家附近全是房子,向南不通。“敌人一直盯着他,听说他在家,经常到家里打探消息。敌人来了,他就沿着房檐往北爬,一旦听到风吹草动,赶紧躲进地道里。”

在这条地道里,李恩荣等人完成了中共清平县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地道挖成后,刘书林到李圈村考察,在他的指导下,中共清平县委员会成立,李恩荣任组织部部长,负责县委工作。

中共清平县委员会建成后,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不仅李圈村周围的王杜庄、丁马庄以及小薛楼等村都有了共产党员,而且把党的火种播撒到了相邻的博平县(今茌平区博平镇)六区王古南营村,堂邑县(今东昌府区堂邑镇)隋庄、西邢庄一带。

从1932年成立到1945年撤离,中共清平县委员会在李圈村驻扎13年。13年里,革命党人以中共李圈村支部、中共清平县委员会为阵地,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红色基地 赓续“精神血脉”


6月9日,天朗气清。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华美院区)门诊内科党支部一行8人来到李圈村。在这里,他们重温了入党誓词,并参观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

这是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青砖围墙,黑色大门,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基地占地8.7亩,有29间房屋,门口写着“开辟革命道路 红色飘扬万代”12个鲜红大字。

2016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我市投资360万元,对中共李圈村支部旧址、中共清平县委旧址、李恩荣烈士故居、李恩荣1932年挖掘的地道进行了修复,打造了这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中共清平县委旧址是鲁西北保存较好的县委旧址。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内,李圈村修建了清平县党史纪念馆,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个时期展现了清平县党组织的发展奋斗史。

经过6年不断完善,目前,李圈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已发展成为聊城市党性教育基地。从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该基地已累计培训党员干部800人次,接纳参观学习人员15万余人次。

对于打造李圈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初衷,临清市魏湾镇副镇长董鑫说:“这里是鲁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见证。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对普及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一段红色记忆;每一位英雄,都是一座精神丰碑。在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指引下,李圈村被列入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一座美丽、幸福的村庄正在鲁西大地上阔步向前。

2022-06-2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3878.html 1 地道里的“革命烽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