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十年讨债路一朝终结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谭继勇

6月22日对东昌府区的老罗(化名)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他紧紧握住沙镇人民法庭庭长谢润林的手,一时间老泪纵横:“谢庭长,要不是你帮俺,俺这钱是要不回来了。”

事情还得从今年年初讲起。今年1月的一天,老罗来到沙镇人民法庭,见到了谢润林。“大爷,您有啥事?”谢润林把老罗让进办公室,给他倒了一杯水。

“俺借给人家3万元,10年啦,现在人家不认账了,你能帮俺管管不。”老罗一开口,就非常激动。

“大爷,您别着急,喝口水,慢慢说。”谢润林安抚着老罗的情绪。

谢润林的话让老罗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老罗喝了口水,向谢润林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老罗今年64岁,年轻时在外打工,认识了比他小5岁的老李(化名)。二人是老乡,聊得十分投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2年,老李家中有事,向老罗借钱。自己的朋友有难处了,哪能不帮忙?老罗没细寻思,便借给了老李3万元。“哥,你帮了我的大忙,我打欠条,也给你利息。”当时,老李如此对老罗说。

之后,老罗虽然时时想起老李借钱的事,但碍于情面,一直没好意思开口要账。2014年,老罗生了一场病,想起老李还欠他3万元,便向老李要账,谁知老李以家中困难不断推托。由于老罗需要治疗,便将此事搁置。之后,老罗又不断找老李要钱,总是被老李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老李有时还放话:就是没钱,你看着该咋办就咋办吧。“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才来找法官帮忙。”老罗拿出欠条对谢润林说。

听老罗说完,谢润林也有点生气:“欠钱不还,态度还这么恶劣,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随即,谢润林要来老李的联系方式,给他打了电话。

“是借了老罗的钱,但是我已经还给他了。”老李说。

“什么时候还的?还了钱为啥不撤欠条?”谢润林反问老李。老李一时无话可言,又说:“时间长了,我忘了,可能是我没还。但他当时定的利息太高,我接受不了才不还钱的。”

“利息是多少?是你定的还是老罗定的。再者,利息再高也不会导致借条本身无效,只有高于同期银行利率4倍以上的利息部分才不会得到法律支持。”谢润林对老李说。老李又一时语塞。

之后,谢润林多次联系老李到法庭见面协调此事,但老李每次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他不来找咱,咱去找他。”谢润林到了老李的村里,与老李见了面。“我确实很困难,没钱还给他。”见到谢润林后,老李说。“老罗今年60多岁了,当初如果你们关系不好他也不会把钱借给你。他要钱天经地义,你不还钱,伤的是老罗的心,毁的是你的名誉呀。要是你确实困难,可以考虑分期还钱。”谢润林语重心长地对老李说。

了解到老李现在生活确实存在困难,谢润林向老罗说了老李的现状。又过了一段时间,最终,老罗对谢润林说,老李也不容易,如果老李一次性还清3万元,他就放弃利息。谢润林向老李转达老罗的态度后,老李也非常汗颜:“老哥哥体谅我,我再不还钱还咋在村里落脚呀。6月份,我无论如何也得把欠他的钱还上。”在谢润林的帮助下,二人达成了协议,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从冬天到夏天,你可没少为我的事忙活,真是谢谢你啦。”老罗对谢润林说。谢润林说:“大爷,您别客气,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谢润林说,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加大调解力度,是基层法庭的中心工作,沙镇人民法庭将继续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2022-06-2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4198.html 1 十年讨债路一朝终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