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1版: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o

农家小院 燃起革命烽火

袁楼党史纪念馆

袁楼党史纪念馆一角

馆内文物

袁楼党支部旧址内景

文/图 本报记者 朱玉东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

在茌平区博平镇袁楼村的一处普通农家小院里,两棵百年国槐枝繁叶茂,树荫如盖,遮挡了整个院落。95年前的1927年8月,就在这个院子里,袁楼村的郭庆江、袁果、袁本恒(又名袁寿晨)3位革命青年成立了中共袁楼党支部,红色的火种在此点燃,渐成燎原之势,照亮了鲁西北阴暗的天空。


茌平第一个党支部 播下革命火种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村的袁本恒,当时只有十几岁,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袁楼村年逾七旬的老党员林东华,谈起袁楼村的红色历史,心绪难平。

红色革命的种子生发于袁楼村的青年学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消息传至博平,青年学生们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袁本恒组织了工农兵十人救国团,参加了游行活动。

郭庆江是袁楼村党史上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他1905年出生于袁楼村,1927年春天就读于济南北园省立高中时,受新思想、新形势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介绍人就是他的同班同学、阳谷县早期共产党员杨耕心。

此时,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全国陷于白色恐怖之中。鲁西北处于封建军阀统治之下,政治黑暗,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在南方革命形势的影响下,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压迫的广大民众开始觉醒,不断掀起反抗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

1927年7月,带着建立组织的使命,刚刚毕业的郭庆江回到家乡袁楼村,根据党的指示,在当地寻找有志青年发展党员。他发展的第一位党员是本村青年农民袁果,随后袁果又发展青年学生袁本恒入了党。

在袁本恒入党那天,杨耕心和中共山东省委委员王寅生来到袁楼村,并宣布成立了茌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袁楼党支部,郭庆江任支部书记,袁果、袁本恒任委员。

袁楼党支部成立不久,就组织群众开展革命运动,并在本村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反抗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穷人的利益,组织贫雇农同地主、富农开展说理斗争,借粮借款救济穷人,依靠团体的力量,抗粮抗税推行“合理负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短短几个月,农协组织就由袁楼村扩展到孟庄、碱场、乌庄、徐官屯、刘坦等周围十几个村庄,在博平一带形成了农民运动的洪流。

农民运动的兴起,强烈冲击了地主势力和宗法思想,启发了基层群众的觉悟。袁楼村的袁平之、袁敦臣、林梦白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员群众投身革命 救亡图存


1928年1月,阳谷坡里暴动爆发。消息传到博平后,鲁西县委主要成员立即前往坡里领导指挥,袁楼党支部的郭庆江、林梦白、袁圣绪、袁敦臣、袁卒绪五位党员,于第三天赶到坡里,直接参加了暴动司令部组织领导工作。开仓放粮,收缴地主武装,坡里起义军的革命行动,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反动势力一面调集周围几个县的反动武装“围剿”坡里,一面又玩弄花招与起义军谈判,企图尽快平息暴动。郭庆江曾几次受命,到敌营谈判。在谈判桌上,郭庆江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当地人民群众中留下了“坡里下战表,孤胆入敌营”的传奇佳话。

由于反动派疯狂“围剿”,起义军据守教堂20多天后,被迫放弃教堂,暴动失败。坡里暴动后,军阀政府对革命力量进行残酷迫害,很多党员干部被杀害,各级党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鲁西革命形势遭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对那些已经暴露的同志进行了隐蔽和转移,郭庆江调往省里工作,袁楼村党组织按照省委“隐蔽斗争,积蓄力量”的指示,转入地下工作。党支部领导党员、农民协会会员,发动群众向富户开展说理斗争,把乡政府费用由按人口分摊改为按土地等分摊,保护了穷人的利益,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西县委及时召开会议,决定恢复党员的组织生活,积极开展活动。袁楼党支部先后在博平、聊城和堂邑等地发展农民协会会员,在聊城、茌平边区开展活动,建立了杨集党支部,党员由十几名发展到四十多名,为聊城、茌平边区革命力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楼党支部带领群众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1939年2月,日军占领博平县城,成立了伪政权。有一次,日伪军进入袁楼村,用刺刀杀害了村民袁宝柱,日伪军的暴行,令村民愤慨。其后不久,两名日伪军欲进入袁楼村搞破坏,党组织获知消息后,迅速展开行动,派人将两名日伪军杀死在去袁楼村的路上。袁楼党支部还多次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割电线、拉线杆、袭击据点等斗争。

林东华说,为了支援抗日,村民袁明绪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把钱捐给八路军。村民林孟海在抗日期间担任联络员,借卖烧饼隐藏身份,其妻子是妇救会会长,他们家就是党组织的联络点,家里经常住着地下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袁楼村群众送军粮、做军鞋、做担架,积极支援前线,革命热情高涨。从1946年6月至1948年8月,袁楼村共出动大车260多次,做军鞋、军袜17000多双,筹集粮食17.5万余公斤,参加博平担架队计570多人次。

在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感召下,袁楼村一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群众加入了党组织。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袁楼村共产党员已达70多人。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为铭记袁楼村光荣的革命历史,勉励后来人,自2007年5月份,博平镇开始筹备袁楼党史纪念馆。博平镇筹措建馆资金,社会各界纷纷捐资,袁楼村的干部群众也主动捐款,最终共募集资金48万元。2009年7月1日,袁楼党史纪念馆落成开馆。党史纪念馆就建在袁楼村办公室和原支部旧址的东侧。纪念馆占地3000平方米,馆内共陈列图片、文字资料1000余幅,珍贵的历史文物80余件。

“袁楼村光荣的革命传统代代传承,群众基础好,政治素质高。”曾在袁楼村担任过十几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林东华说,前些年,袁楼村开挖沟渠、村庄规划、道路硬化,各项工作都开展得十分顺利。

多年来,袁楼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并与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村里鼓励群众办企业,村民先后创办了电缆厂、孵化场、养猪场等。圆铃大枣是博平的特产,袁楼村现在还有近2000棵树龄200年以上的枣树。在党史纪念馆启用后,袁楼村发展红色旅游,已经有10多万人次前去参观。

2022-06-2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4260.html 1 农家小院 燃起革命烽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