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老校的自我突围
——探访开发区蒋官屯中学
□ 刘小希
位于聊城开发区的蒋官屯中学,始建于1960年。几年前,这所学校给人们的印象是,老旧的教学楼、低矮的平房、落后的教学设备……
2017年,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分局选派裴希乾到蒋官屯中学担任校长。就像一颗星火播撒至原野,5年时间,蒋官屯中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教学水平连年攀升,学校规模从最初的300余名学生发展到现今的1300余名学生。此外,随着新校区搬迁工作的收尾,全校师生从原来的旧校区搬进新校舍,走进“云教室”……
在采访中,裴希乾将学校5年来的变化,总结为“突围”,“这个‘围’,不指其他,而是我们自己”。
新校长带来办学新思路
时隔近5年,裴希乾仍记得初到学校时受到的冲击——眼前这座有50余年历史的学校,社会认可度低,优质生源严重流失,教师对学校的未来缺乏信心,学校处于发展低谷。
一个细节反映着当时的状况:课间跑操时,学生没有队形队列,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围着三个区域跑,大家都见惯不怪……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里,教师如何育人,学生如何成长?”这位年轻校长不禁陷入沉思。
在认真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裴希乾确定了“半年见形式、一年出成绩、三年成规模、五年创名校”的学校复兴五年目标,提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1433”学校工作指导思想。
“‘1’是教育理念上确立一个核心,即‘做润泽生命的教育’,并把‘养天地浩然之气,育未来有用之人’作为学校使命;‘4’是教师在思想上坚定四个自信,即坚定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道路自信、坚定我们有能力改变蒋官屯中学现状的力量自信、坚定优秀生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成绩自信、坚定我们愿景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的愿景自信;第一个‘3’是基于人生规划的三维立德树人体系,即‘习惯培养奠基人生、品格塑造架构人生、目标引领定向人生’;第二个‘3’是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改造三个支点,即‘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裴希乾介绍。
自此,这所老校,在这位校长的带领下,开始“突围”。
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
蒋官屯中学的变化,最先体现在硬件上。
在政府的支持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下,该校拆除校园内破旧危房,搭建教工车棚,种植草坪,建设文化宣传阵地,校园环境逐渐温馨。
硬件设施跟上了,最关键的教学质量也不能落下。
2017年,蒋官屯中学开展了“导学互动”的课堂改造工作。在此基础上,2018年,裴希乾在全校范围内提出了“任务驱动”的核心思想,开始向“任务中心课堂”迈进。
“这一改革,带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知识问题化、问题任务化,让孩子带着任务、带着思考走进课堂,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裴希乾介绍。
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倾力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5年来,百余人次教师参与外派学习,市教体局、聊城大学、聊城一中等单位的教育专家多次来校指导。此外,学校每周都有教师公开课,每两周展示一次教学常规工作,每个月反馈教研成效,稳步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改变曾是蒋官屯中学师生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今已落到实处。此外,围绕“润智”教育理念,该校构建了常态化德育课程、序列化德育课程、点润式德育课程、研学游德育课程四个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之路。
在新校区迎来“暖冬”
教学的问题解决了,但仍有一些问题制约着蒋官屯中学的发展。
“以前,因为设备陈旧,断水断电是常态。”裴希乾说,“夏天一下雨,校园就变成‘汪洋’,到了冬天,学生们冻得手通红。”
2021年的冬天,蒋官屯中学师生迎来了“暖冬”。这一年10月,蒋官屯中学开始向新校区搬迁。
“最先搬过去的是餐厅,然后是学生、教师,最后是校长。”裴希乾说,“在搬迁过程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蒋官屯中学新校区,东临江北水镇·卢卡庄园,西临东外环路、北临牡丹江路、南临嫩江路,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图书馆、报告厅、餐厅、操场、宿舍等一应俱全,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蒋官屯中学旧貌换新颜,同时,该校的班容班貌、师生面貌大变样,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全面“突围”。
6月21日,迈入蒋官屯中学新校区,学生早读声响彻校园,各间教室窗明几净。操场上,学生课后相约进行体育锻炼,一派青春景象;餐厅内,后厨宽敞明亮,前厅干净卫生;体艺兴趣教室内,各类设备应有尽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的可喜变化,在师生家长的众口相传中,让更多蒋官屯辖区居民获知。家住江北水镇·卢卡庄园的市民王奕程说:“大伙都夸赞,蒋官屯中学已经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师生幸福的好学校,等明年9月,我家孩子就能通过划片招生在这所学校上学了,相信学校一定能把孩子培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