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1版: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千里育桃李 书写鲁渝情

这群可爱的人在巴渝大地播撒教育阳光

赵秀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董英华在授课中

邹靖荣在上课

本报记者 张承斌 本报通讯员 李亚军


他们,从一马平川的齐鲁大地起飞,行程1000多公里,降落在群山环抱的巴渝大地;他们,利用每个周末,畅谈教学方法和经验,探讨新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克服语言、气候、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困难,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和管理工作。

2021年9月,聊城的20位援渝教师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第四期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一年里,在各自的岗位上,援渝教师们将聊城与彭水优秀的教育理念融合,做好先进教育理念的传递者、践行者,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在此定格,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不断上演……

一年的支教时间即将结束,他们也将离开彭水,让我们走近这群可爱的人,了解这段跨越千里的鲁渝情背后的故事。


从90分到110分 增长的不只是分数


“开学第一天,几个女孩捧着一些野生猕猴桃让我尝。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野生猕猴桃,真的很甜……”如今,看着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想起和他们的初次见面,赵秀丽感慨万千。

去年9月,离开了冠县崇文街道办事处中学校园,赵秀丽来到彭水县龙射中学,成为一名语文支教老师。初到龙射中学,赵秀丽感觉落差最大的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她所带的毕业班平均分仅达90分及格线。“学生语文基础太差,很多常见字的注音都写不正确,更别提写作文了。”赵秀丽了解到,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也不太注重课外阅读,到初三,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也少得可怜。

于是,赵秀丽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求书”的帖子,不到一周,她就收到了50多本来自山东聊城的“爱心书籍”。

赵秀丽和同来支教的教师范海珍、王长春,将书籍整理起来,让每个班的学生都自主借阅、轮流阅读,并通过课前演讲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赵秀丽为自己的课堂制定了几个标准:低重心、多趣味、讲效果,在课堂设计和课堂语言上下功夫。上学期期末考试时,赵秀丽所带的初三1班的语文成绩平均分达到了110多分,这让赵秀丽感到十分欣慰。

“有机会在巴渝大地上挥洒青春,为鲁渝两地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我一生的骄傲!”赵秀丽在支教总结里这样写道。


顶风冒雪去家访 在付出中收获惊喜


董英华是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2021年9月,她带着支教梦想,到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第四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渝支教工作。

“我在工作中关注每个孩子,给学习落后的学生鼓励、单独辅导,让他们有信心迎头赶上。”董英华发现学生冉玉瑶(化名)平时纪律意识不强、学习态度消极,就利用闲暇时间和她交谈,并单独帮她辅导功课。在董英华的耐心教导下,冉玉瑶学习成绩不断进步。看到学生的变化,董英华非常欣慰。

2021年11月份,董英华顶风冒雪开展家访。她深入4位学生的家中,和学生促膝谈心,鼓励学生认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次家访,让学生们获益良多。

异地支教,不只有付出,更有充满惊喜的收获。董英华性格比较内向,但喜欢舞蹈。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第四小学的元旦晚会,给了她展示的舞台。在2022年元旦晚会上,她和学校其他老师一起精心排练了傣族舞《月亮》,她们身穿漂亮的傣族服装,在优美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次经历,让董英华终生难忘。

“无论是鲁西平原,还是巴渝大地,都是我的家园,都有我的工作岗位,我将不辜负家乡各级领导的希望和嘱托,将齐鲁大地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滋养下的为师情怀,浸润到渝东土乡苗寨。”董英华一直以此鼓励和鞭策自己。


不抛弃不放弃 用心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2021年9月15日,邹靖荣随聊城援渝支教队伍到了彭水,被分到走马中学担任七年级1班的英语课和地理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纪律性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他经了解得知,不仅是他所在的班,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我意识到,我的工作难度不只在教学方面,还在于要帮助学生补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授课过程中,邹靖荣用心观察每一名学生的课堂表现,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发现他们各方面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渐渐地,学生们学习更有信心了,课堂纪律也逐渐好起来。

学生蒋琼(化名)来自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态度消极。邹靖荣耐心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并叮嘱周围同学关心爱护她。慢慢地,蒋琼变得阳光开朗起来,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多次向邹靖荣表达感谢。

邹靖荣喜欢吹奏陶笛和葫芦丝,支教期间,他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建立了乐器演奏课外小组,教学生演奏乐器,并带领学生在学校文艺会演中表演葫芦丝合奏,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他还把中国古老的乐器——陶埙和尺八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乐器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怀。

“能拥有这次支教机会,我的内心充满感激,这段经历注定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真心祝福孩子们明天更美好。”邹靖荣说。


记者手记


2017年以来,一批又一批支教老师,满怀热爱从齐鲁大地到达武陵山区,如蒲公英一般将优秀的教学理念、宝贵的教学经验播撒在彭水这块美丽的巴蜀大地上。

如今,在彭水,还有很多来自聊城的老师仍奋斗在支教一线:在偏远乡镇任教的张国勇、赵静、范海珍、王长春、高友梅;因为气候环境等原因身体不适,但仍带病坚持工作的李彦惠、于春芳;还有用赤诚之心践行支教梦想的班新良、徐瑶琴、宋亚亮、相盟、孙玉桂、王月华、付树磊、刘东菊、李卫东、高桦……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根蜡烛,给予大山里的孩子们光与爱,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跨越千里,他们化身桥梁让山水相逢;向山向海,他们为孩子筑梦未来。

倘若问,谁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毋庸置疑,答案中应该有他们的名字。

2022-06-29 这群可爱的人在巴渝大地播撒教育阳光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4332.html 1 千里育桃李 书写鲁渝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