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1版: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一封家书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史钦琛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

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

解说员董利华介绍鲁西北烈士英名录

革命烈士纪念塔

本报记者 赵艳君

6月的一场雨过后,碧空如洗。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位于莘县大王寨镇东丈八村的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更显庄严肃穆。

陵园建成于1946年,是聊城市占地面积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936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烈士,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陵园正中,有座建成70余年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壁周围镶嵌着七面石碑,它们无言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静静地铭记着936位烈士的英名。

三面石碑镌刻烈士英名

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936位烈士英雄,他们的名字被永久刻在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壁的石碑上。

还没走进陵园大门,一座高19.46米(喻意1946年修建)的纪念塔便映入眼帘。几十棵四五百年的古树围绕在它的左右,一阵风吹过,枝叶轻轻摇晃,像是在向来者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陵园的原址为元末时期的建福寺,是原冀南行署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献身于鲁西北人民解放事业的先烈们而修建的。陵园于1945年破土动工,1946年4月5日清明节竣工。”沿着纪念塔的开放式台阶,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解说员董利华拾级而上,低沉而有力的声音穿越时空,瞬间让人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当看到纪念塔正面塔壁石碑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时,很多参观者都会心生疑问——“革”字中那一竖,为什么没有通到顶?

答案是,这块石碑是1946年清明节时,鲁西北全体党政军民敬立的,那时,莘县虽然已经解放了,但全国还没有解放,这个字的寓意正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除此之外,纪念塔塔壁周围还镶嵌着六面石碑,碑文真实记录了“鲁西北军民抗战八年简志”“肖张史三烈士事迹”以及1944年解放莘县城的战斗过程。

其中的三面石碑,更是详细镌刻着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牺牲在鲁西北的莘县、冠县、临清县、元朝县、武训县、永智县、馆陶县等籍的936位烈士的英名。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从纪念塔缓缓走下来,陵园入口处墙壁上的这句话,在记者心头久久萦绕。

一封书信记录家国情怀

鲁西北革命纪念馆在纪念塔正北方向40米处,在这座仿古式建筑里,陈列着肖永智、张炳元、史钦琛、范筑先、谢作霖、段永年等烈士的革命事迹及书信遗物。这其中,革命烈士史钦琛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让人泪目的同时,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先烈们的家国情怀。

史钦琛,河北成安县人。1935年,在北平读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投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7月,史钦琛遵照党的指示,积极领导爱国学生,开展了支持国民党二十九军抗战的运动。不久,北平失陷,二十九军南撤,史钦琛和大批爱国青年一起,考入济南第三路军政训班。在这期间,史钦琛学习了“国际形势”“中国问题”“动员群众”“游击战争”等课程。他还积极参加了“北平流亡学生移动剧团”,在济南演抗日救亡戏剧,组织游行示威。

这时的史钦琛已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儿为了无产阶级及中华民族的解放,终身献于革命事业。家中事务难能分身照顾,一切托付家兄照看。玉凤、玉根(史钦琛的女儿、儿子)请多加教育,培养成人,贡献社会……对邻居要和睦,对劳动者应从各方从宽,以济贫困。”

1937年10月中旬,史钦琛由党组织派往聊城,参与组建了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一大队。1940年,史钦琛任一二九师新八旅二十二团政委,同年6月25日,率部在莘县王奉耿楼战斗中,面对2000多名日伪军,激战7个多小时,击毙日伪军10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7岁,同时牺牲的还有127位指战员。

日军撤离后,村民将烈士们安葬于耿楼村东大庙后的墓地。1945年,史钦琛遗骨移葬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

一种传承激发磅礴力量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革命先烈,人人敬仰。

从鲁西北革命纪念馆向北,便是烈士墓地群,包括鲁西北全体党政军民于1945年敬修的26座烈士墓以及2012年为散葬烈士集中修建的480座烈士墓。墓区松柏苍翠、庄严肃穆,象征革命烈士精神百世流芳、永垂千古。

每年的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这里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并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

“陵园已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基地。”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赵振刚说,陵园去年接待参观群众9万余人次,党史教育参观学习团队67批、2万余人次。

今年清明节,受疫情影响,烈士家属、社会各界群众不能来陵园参加祭扫活动。为此,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志愿者代烈士家属、社会各界群众祭扫先烈,现场为每位英雄烈士敬献鲜花、擦拭墓碑,以实际行动缅怀英烈、崇尚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

“把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和光荣使命。”赵振刚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引导社会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传承好英烈精神,赓续好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在奋斗中迸发磅礴力量,为聊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红色动力。

(本版图片均由赵艳君拍摄)

2022-06-3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4412.html 1 一封家书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