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农历十二(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在聊城,腊八节这天既有喝腊八粥、腌腊八蒜的习俗,还有扎耳朵眼和济贫施舍等习俗,腊八节是年前的一个重要日子,有些讲究。”1月4日,耄耋之年的聊城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说。
喝腊八粥 腌制腊八蒜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这是聊城多年来流行的歌谣,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得道成佛,故寺院每逢这天煮粥供佛,民间相沿成俗。腊八节当天,居民多在早晨起床后喝“腊八粥”,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以前,每到腊八这一天,朝廷、宫府、寺院都要做腊八粥,老百姓也会在合家团圆时喝腊八粥。
研究聊城民俗文化多年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雪岩表示,聊城一带的腊八粥多是用黄米(黏米)和红枣做成。用枣和黄米做粥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年释迦牟尼于腊月初八这天一早喝了粥离开家门,枣是“早”的谐音,意味着今天喝的腊八粥就是当年释迦牟尼喝的粥,象征吉祥;二是,米是粮食的一种,黄米黏性大,黏与“连”谐音,腊八粥做得稠一些,黏黏的,意味着可以连年丰收。但是,各地方的腊八粥原料又有所差异。阳谷、东阿一带多用米豆制作,馆陶一带多用黍米掺杂大枣,高唐则在粥里再添加豆腐、粉条、菠菜以及胡椒等,冠县则以黍、米、豆、枣等做粥,做好腊八粥后,邻里之间会相互馈赠喝粥。当然,腊八粥的传说还有“岳飞说”“朱元璋说”等,不一而足。
在腊八节这天,人们还有腌制腊八蒜的习俗,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密封的罐子里,倒入醋,封上口,蒜瓣儿会逐渐变得像翡翠一样。聊城市民王立贵说,在春节,将腌制的腊八蒜打开,蒜瓣儿呈翠绿色,味道酸脆爽口。
为何于腊八节腌蒜,64岁的鲁西民俗画绘制者王发社说,到了腊八,也就快到年关了,生意人开始盘点货物、讨账、还账。民间有一个说法,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同音,快到年关了,商家要在这天把一年的收支都算清楚。债主要账时就会泡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后心照不宣,一年的债务该清算了。
腊八节是济贫施舍日
过去,聊城民间把腊八节这天作为济贫施舍的日子。孙雪岩表示,旧时,施舍腊八粥在聊城十分流行。各寺院,如城关的静业禅林、铁塔寺,东乡和南乡的王官寺、青龙寺、白马寺、洪福寺,西乡和北乡的阎觉寺、高佛寺、弥陀寺等,都会用大锅熬粥,凌晨将粥放在庙门外,另备碗筷,过路行人都可以喝。
腊八正值隆冬季节,天气寒冷,聊城多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叫作“腊七腊八,冻死叫花”,意即腊八节这一时段,天气比较寒冷,若不济贫施舍,要饭的叫花子就会被冻死。因此,腊八这天,无论穷富人家,只要有乞丐上门,则有求必应。此外,一些大户人家,尤其是无儿无女的富户,为了祈求得到子女,腊月初八早晨便做些腊八粥,抬出家门向穷人施舍。
在临清,寺庙有腊八化缘的习俗。这天,和尚、尼姑、道士纷纷到村里化缘,当地百姓多信仰佛教和道教,也十分乐于施舍钱米,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化缘得到的钱米就足够维持一年的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各寺庙多被毁坏,从此,就没人施舍腊八粥了。
驱疫鬼 盼丰收 扎耳朵眼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从先秦起,腊八节就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是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汉代以后,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即冬祭日)。自南北朝开始,改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又称“腊八”或“腊八节”。自此,腊八节便固定为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旧时,人们会在腊八这天用驱傩禳祭的方式驱除疫鬼,以祈求平安。
刘洪山说,在聊城城区东北部的董付村、柯针寨村一带,居民在腊八节前一天削好枣树枝条,在枝条上插约2公分长的格档瓤子,起早将枝条插到粪堆上,枣树枝条代表庄稼,格档瓤子代表粮食,意即庄稼长在肥沃的粪堆上,能五谷丰登。
旧时,聊城还有在腊八这一天给小女孩扎耳朵眼的习俗。扎耳朵眼之前,先让女童到室外冻一会儿,趁两耳冻得麻木时,在两个耳垂各扎一孔,穿入红线,待小孔长好,再戴上银耳环。传说这天扎耳朵眼,“腊八姑姑”会保佑被扎女童不疼痛,耳朵不发炎。
在王发社的腊八节民俗画里,有这样的注解:腊八数九天,扫尘忙不闲;处处亮堂堂,衣被觉鲜艳;穷气晦气一起赶,除尘布新迎新年。王发社说,“腊八节扫屋子”也是聊城人多年传下来的习俗,很多居民在这天忙着大扫除。由于担心招惹了“宅神”,平时都不随便在家里大扫除,而腊八节这天就没有这个禁忌,可以放心大胆地扫屋子。如果腊八这天没扫屋的话,就只好等到腊月廿三“祭灶”时再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