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向阳” 幸福闪光
高新区探索社会化助残新路径
本报记者 曹天伟
1月4日下午,在高新区“小海豚之家”一间活动室里,19岁的王瑞贤正耐心制作着手工钻石画。轻轻用笔头按住“钻石”,吸附起来,再将“钻石”按编号粘在画布上……每道工序,她都做得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简单的手工,对患有二级智力残疾的王瑞贤来说并不容易。10年前,她来到“小海豚之家”残疾人服务家园时,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不识字也不会算术。10年来,家园的老师们带着她进行康复训练,教会她各种生活技能。如今,王瑞贤学会了认字识数、洗衣做饭、唱歌跳舞,更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
“小海豚之家”,是高新区“同心向阳”助残赋能项目中的一个板块。为充分保障残疾人权益,高新区将改革创新全过程全领域融入助残工作中,启动实施“同心向阳”助残赋能项目,依托“如康家园”“荔枝花开”“小海豚之家”“助福6+1”四个板块,为残疾人提供托养、康复、就业等全方位服务,探索出一条社会化助残新路径。
2021年10月14日,正值九九重阳节,聊城高新区长江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暨如康家园正式揭牌运营。“如康家园”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建设九州国际照护康养平台,重点为中老年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日间照护、辅助就业、互助交流、志愿活动等多元化、精准化、专业化、智能化赋能服务。高新区社会事务协调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如康家园”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为残疾人开展心理疏导及家庭咨询,使残疾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产生正向改变。该项目还与九州康城医疗板块项目进行联动,对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增收。
“荔枝花开”则让残疾人的创业梦想开花结果。今年52岁的张峰是高新区一名聋哑木雕艺人,为了寻找合适的创业位置,他前后9次搬家,最后终于在“荔枝花开”聊城服务中心安了家。
“我们提供了224平方米的场地供张峰和他的团队免费使用,并从产品包装、营销策划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产业园运营总经理杨博说。
2020年11月,聊城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创业基地在聊城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在这里,高新区建设了“荔枝花开”残疾人文化创意工作室,开展残疾人培训和文创产品研发,并通过“荔枝文创”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增加了残疾人收入。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高新区还联合助残社工机构——聊城市蒲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曹庄村幸福院平台,对社会救助对象开展“助福6+1”帮扶活动,即通过救助对象“1”个求助讯息发布,可以认领生活物资、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自助能力、经济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6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3年来,直接受益者达857人次,捐赠物品价值134130元。此外,高新区还组建了5支265人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全城发现”行动,实施“爱心驿站”工程。
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郭志刚介绍,通过“同心向阳”助残赋能项目,高新区已与14家爱心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对61名成年、45名青少年残疾人进行培训,组建了4个工作室,帮助40多人实现就业、900多人次直接受益。近日,高新区探索社会化助残新路径项目被评为“全省扶残助残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