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双减”之下 给学科类培训机构安上“电子眼”

工作人员在调试电子班牌

工作人员在给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安装监控设备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敏


今年暑假,是“双减”后的第二个暑假。“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重新洗牌。

一年来,东昌府区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4%,目前只剩下12家。暑期,为防止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班,东昌府区教体局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

暑假开始前,东昌府区1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安装上了监控设备。通过监控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可在手机上远程监管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

从“人防”到“技防”,技术的提升有助于推动我市校外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1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安装监控设备


经过不断引导和治理,聊城校外培训机构在落实“双减”政策方面成效显著。

如今,东昌府区共有149家校外培训机构缴纳风险保证金,其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2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37家。

一年来,东昌府区有19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注销,压减率达到94%。

1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且缴纳了20万元的风险保证金,可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在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相比之前降低30%以上,切实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监控设备的安装,是在银行资金监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的。”7月18日,负责安装监控设备的工作人员周雷说,他们在这1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出入口、主要通道等处都安装上了摄像头,方便教育主管部门对其进行24小时实时监管。

除了摄像头,这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还安装了电子班牌。电子班牌支持刷卡、人脸识别等多种考勤方式,可显示对应场地的历史考勤记录。

12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控点位的视频接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安全督导平台”监控系统,项目完全建成后,东昌府区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可远程查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双减”情况,实现对全区校外培训机构的全覆盖、全过程、全时段监督管理,防止其利用假期组织学科培训。

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重点监管对象,东昌府区教体局要求职能科室每周都要进行巡查,实时了解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隐形变异培训机构是暑期监管重点


暑假开始前,东昌府区教体局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组成了16个整治工作小组(其中城区3个、乡镇13个),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专项整治,重点是整治隐形变异和借用非学科类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无证无照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宣传暑假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或在暑假招收学生进行学科类培训的,原学科类机构转为非学科类机构后仍然开展学科类培训的,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人员参与学科类培训的,以及其他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东昌府区教体局依法对其进行了取缔。

学生放假之前,东昌府区专项整治工作小组检查培训机构230家,查处培训机构153家(其中城区55家、乡镇98家),下发整改通知书153份,停业整改40家,经济处罚6家共罚款2.6万元,将31家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依法强制拆除室外广告74处,进一步净化了校外培训市场。

“为扩充执法人员队伍,增强监管力量,我们增设了校外培训监管股。”东昌府区教体局职成科工作人员张文帅说,为加强动态监管,东昌府区还成立了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监管专班,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定期抽查。

暑假期间的检查尤其频繁,张文帅每天都去包片的区域内转悠。东昌府区对校外培训机构采取拉网式普查和“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暗访抽查,严防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

“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落脚点,我们深入开展整治行动,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真正让校外培训机构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东昌府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吾表示, 他们将进一步创新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方式,健全以社区管理为基础的网格化监督管理体系,推动日常监管、巡查暗访、违规查处、黑白名单动态调整等制度建设。

东昌府区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保障,提升“5+2”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记者手记

学生放暑假 “双减”不放假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减少,治理成效明显。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双减”之前,每到假期,大部分中小学生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上补习班的路上。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感觉只有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自己心里才踏实,孩子的假期才不会虚度。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凡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或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学科类(含外语)培训的,均为违法违规行为。

“双减”之下,校内作业少了、校外培训日益规范,孩子逐渐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但是,有些家长内心依然很焦虑,无法真正离开补习班。

家长有需求,培训机构存在多年,有团队、有市场,这就决定了落实“双减”工作的难度大、反复性强。

如今,隐形变异违规培训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原来是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经注销资质,但仍然招生、培训;有的利用非学科类的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对外宣称是作业班、研学营;更有甚者,外面看着是图书室,内部大搞学科培训。种种隐形变异现象,迷惑性很强,给排查治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但“双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有力举措,是增进人民福祉、回应群众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为落实好这一政策,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排查力度,一方面需要家长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作用。

总之,落实“双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已经放假,但“双减”不能“放假”。

刘敏

2022-07-2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5533.html 1 “双减”之下 给学科类培训机构安上“电子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