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跨越1600多公里的约定
本报记者 吕晓磊
7月14日,聊城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李进接到了来自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幼儿园老师的电话:“李老师,您一直关注的孩子王小山(化名)上小学了,请您放心!”
王小山是李进在彭水支教时结识的孩子。2020年9月,刚结婚3天的李进就踏上了重庆彭水支教的征程,赴彭水县实验幼儿园支教,在那里,一个穿着破布鞋、破旧衣服,经常最晚走进活动室的小男孩引起了李进的注意。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李进得知,这个小男孩名叫王小山,母亲因为家里贫穷,撇下他和父亲独自离开,由于父亲需要外出打工养家,年幼的王小山便一直与年近七旬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天上学,王小山都需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自从了解了王小山的情况,李进便格外关注这个孩子。
在一次聊天中,李进得知王小山的生日快到了,她特地从县里买了蛋糕和一双新鞋送给他作为生日礼物,收到礼物的时候,王小山说:“李老师,谢谢你,这是我第一次吃蛋糕,我能叫你一声李妈妈吗?”那一声“李妈妈”,让李进心里五味杂陈,再也放不下这个孩子。
“一个蛋糕、一双鞋,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的两样东西,但是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却遥不可及。”从那以后,李进经常给王小山买画本、笔、玩具,给他讲大山外面的故事。在支教结束的时候,李进把从山东带去的绘本送给了王小山。“我们做个约定,你好好学习,老师回到山东也会一直关注你、关心你,老师一定会再来看你。”
一个跨越了1600多公里的约定,将李进和王小山紧紧连在一起,回山东之后,李进也一直和王小山的班主任保持联系,关心着王小山的生活和学习。“我一定会言而有信、履行诺言,一直关注王小山,这两年因为疫情没能去看他,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的。”李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