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向电动自行车进电梯说“不”

本报记者 肖淑丽


“楼下就有充电桩,但一些邻居还是把电动自行车推上楼充电,这很危险。”7月16日,家住金柱大学城小区的于华向记者反映。

去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违者最高可处罚10000元。记者走访城区多个小区发现,在部分小区,电动自行车乘梯“上楼”充电现象仍然存在。


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屡禁不止


7月16日傍晚,记者在金柱大学城C区8号楼电梯口看到,电梯口及电梯内都贴有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的警示标语,但仍有居民熟练地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记者逐层楼查看,发现一些楼层走廊内也停放着电动自行车。

金柱大学城C区共有19栋居民楼,均为高层,小区内安装有不少充电桩,但部分居民还是习惯在自家储藏室或房间内充电。“在充电桩处充电,一度电大约贵两毛钱。”居民张均说。

“小区没有充电桩,我们只能把车子推上楼充电。”西湖馨苑小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民说。金泉家园小区一位居民表示,小区充电桩前总停放着电动汽车,感觉很不方便,就不使用充电桩了;运河苑小区居民刘华坦言,小区充电桩位置距离自己所住的楼栋较远,而且充电桩处没建配套车棚,担心充电时有安全隐患,所以从没使用过充电桩。

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会造成安全隐患,采访中,不少居民对此表示担心。西湖馨苑一位居民说:“自从看了电动自行车在电梯里自燃的新闻报道,每次遇到有人推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我宁愿等下一趟电梯。”


充电配套设施不完善是主因


记者采访发现,城区新建小区多数都规划和安装了智能化充电配套设施,基本能满足住户的充电需求。

在荣盛·锦绣学府小区,每栋楼的电梯门中间都张贴有“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的明显标识,小区内安装有不少带车棚的充电桩,一些电动自行车正在充电。“在车棚充电不仅安全,还很方便!”该小区5号楼居民刘松说,使用充电桩充电每次费用在2元以内,这个价格不算贵。

“充电桩使用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金安物业一项目部经理常成一针见血地说。常成管理服务的小区均安装了充电桩,但使用率并不高,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区内没配建车棚,因为建车棚需多个部门审批,另外建车棚的费用谁来出也是个问题。

谈及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山东珹开物业一项目部经理冯磊池说,珹开物业服务的小区多为老旧小区,多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不少居民希望能安装充电设备并配建车棚,在物业的努力下,部分小区安装了充电桩,但配套车棚建设因资金问题一直未能启动。


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配合


“有的居民觉得费用高,不愿使用充电桩充电,而且电动自行车上下电梯无人阻拦。另外,建设配套设施,也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实地勘察、规划。”东昌府区柳园街道文苑社区党委书记赵震说,他所在的社区有5个居民小区,均安装有充电桩,但使用率并不高。

“老旧小区空间不足,建设配套车棚的占地、资金等问题仅靠物业很难解决。”冯磊池坦言。

据赵震介绍,文苑社区下属的陈庄经济股份合作社党支部自主在陈庄小区建设了“智慧车棚”。为防止居民“推车上楼”,陈庄小区规定,凡进车棚充电的居民每使用一度电优惠0.15元,目前成效明显。“破解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认识到这样做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必要的充电配套设施,疏堵结合才能根治顽疾。”赵震说,社区也在研究通过其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居民规范安全充电。


记者感言

疏堵结合根治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问题


公安部发布的《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对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可三令五申之下,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现象依旧存在。如何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为,成为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我市一些部门堵疏结合,下了不少功夫。有的小区安装了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装置;有的小区自主建设了智能车棚或简易车棚;有的小区制定利民举措,居民在充电桩充电,电费可享受优惠……事实证明,把责任、安全摆在前面,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公共安全面前,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根治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问题,需要公安机关、物业、第三方企业、其他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力量的协作配合。各方协同发力,疏堵结合,人人尽责,才能不让电动自行车自燃伤人的悲剧重演。

肖淑丽

2022-07-2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5682.html 1 向电动自行车进电梯说“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