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共享电单车脱离“文明轨道”
共享电单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填补了大众短途出行的空缺,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在使用及维护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
7月17日,记者在市城区王口桥西侧路北一处共享电单车停车点看到,一辆共享电单车的座椅“开了花”,表皮被扯开了一大片,座椅内的海绵也遭到了破坏。随后记者走访了城区多条街道,发现不少共享电单车存在头盔丢失、二维码被涂抹损毁、座椅被划破等现象。
共享电单车骑行方便快捷,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作为一项公共设施,共享电单车的使用及维护也考验着一个城市的公共意识和道德底线。肆意破坏让原本交通出行的“利器”,成了城市文明的“伤疤”。一辆辆共享电单车,应该成为共享经济的开路先锋,而不应成为市民素质的“照妖镜”。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人都是主角,希望广大市民保持文明骑行、文明停放的好习惯,自觉践行文明公约,让共享电单车一直行驶在“文明轨道”上。
文/图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