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刀尖上的“舞者” 禁区里的“侠客”

——走近肿瘤神经外科医师

肿瘤神经外科团队在查房。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大脑,人体的指挥中枢,结构复杂,密布着血管和神经。大脑也会生病,颅脑肿瘤就是其中一类。

跟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一样,颅脑肿瘤也分为良性、恶性。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和病情的不同,有的可以随访,有的则需要立即手术。如果肿瘤需要切除,又要尽可能多地保留脑功能、减少后遗症,并不是一件易事,有时甚至要在脑干这一生命禁区动刀——这就是肿瘤神经外科医师的工作。

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以下简称脑科医院),有这样一群肿瘤神经外科医师,他们就像手持利刃的“侠客”,为了护佑患者生命安全而不断攀登高峰。7月23日,记者来到脑科医院进行了采访,看看他们有什么“独门绝技”。


鼻孔当通道,巧取垂体瘤


6月底,64岁的聊城市民张庆民(化名)双眼看东西模糊,他以为自己是老花眼了,但视力下降的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在经过颅脑CT、磁共振检查后,眼科医师建议他到神经外科就诊。最终,在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引起他视力下降的原因找到了——他的垂体上长了一个直径4厘米左右的大腺瘤。

垂体位于下丘脑和垂体柄的下方,只有黄豆大小,却影响着人体的激素水平。垂体肿瘤占颅脑肿瘤的10%左右,按照是否分泌激素,垂体瘤可以分为功能性、无功能性两类。张庆民的垂体瘤为无功能性垂体瘤,位于视神经下方,肿瘤压迫视神经导致他视力下降,如果不尽快切除,张庆民面临失明的危险。

然而,垂体“藏”在大脑深部最中央,留给医生的操作空间有限,周围又遍布神经、血管。需要开颅治疗吗?想到这,张庆民有些恐惧,脑科医院肿瘤神经外科主任张连群的一席话安慰了他。

“95%以上的垂体肿瘤无需开颅,我们选择从鼻孔入路,使用神经内镜进行微创手术,不仅不影响美观,而且恢复快。”张连群给张庆民详细讲解了手术过程,通过一侧鼻孔,将神经内镜和手术器械送入术野,用高速磨钻磨开鞍底,找到肿瘤并进行分块切除。整个精细复杂的手术全在一侧小小的鼻孔中完成,而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相比,医生操作视野更加清晰,对患者鼻腔的保护也更多,创伤小、出血少,只需要3—5天患者就可以出院。果然,手术后,张庆民的视力很快恢复了。


勇闯“禁区”,打响生命保卫战


“大夫,他这是脑卒中吗?怎么突然偏瘫了?”7月12日,市民付飞(化名)的家人将他送到了脑科医院急诊科,但颅脑CT显示引起付飞偏瘫的并不是脑卒中,而是更加凶险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血管畸形,肿瘤突然出血,导致付飞右侧肢体活动不灵。然而,付飞早在两三年前就因肿瘤压迫开始头疼,他一直没当回事。

脑干,人体生命中枢,细如发丝的神经穿行其中。脑干位于大脑中心,被脑内各类组织包裹,脑干肿瘤风险巨大,在以往的临床上被称为手术禁区。不过,脑科医院肿瘤神经外科团队早在2010年就探索开展脑干肿瘤手术,“这类手术就像是在‘刀尖上起舞’,对医生的水平、显微技术和医院综合实力要求非常高。”肿瘤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孟友说,几毫米的偏差就有可能导致手术向不可预料的结果发展。

针对付飞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肿瘤神经外科医师们选择了对脑干损伤最小的方式,用到了不少高端设备,像多模态功能磁共振、神经导航设备、术中电生理监测仪等。多模态功能磁共振DTI成像使医生在手术前能够更好地认识脑干内部神经纤维束的走行以及与病灶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避开重要的神经纤维束。神经导航系统可以帮助精准定位颅内肿瘤,确定其边界和血管、神经的关系,避免手术时破坏血管;术中电生理监测仪为避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供客观指标,确保手术平稳安全开展。

付飞的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手术完成,苏醒后的他不再头疼,偏瘫的症状也已经消失。想到自己曾经因一个直径1厘米左右的血管瘤而命悬一线,付飞很后怕,也对医师充满感激。


新理念,提速患者康复进程


6月22日,23岁市民小媛(化名)因为脑外伤做了颅脑CT,意外地查出她头部竟然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脑膜瘤(右额),虽然该脑膜瘤还未引发她任何不适,但医师们仍建议她通过手术切除。舍不得一头秀发的小媛难过地哭了,李孟友在跟团队商量后,决定只剃除肿瘤附近的局部头发,并采用皮内缝合技术。手术时,医师们谨慎操作,完整切除肿瘤,保留了脑膜瘤下方蛛网膜的完整。术后第1天,小媛就能自己坐起来吃饭了,术后第2天,小媛能独立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就出院了。

7月22日,她前来医院复查,如果不是特别提醒,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个刚做过手术的肿瘤患者。

小媛是肿瘤神经外科团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受益者之一。“加速康复外科”是一种外科新理念,指的是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的一系列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创伤,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脑科医院肿瘤神经外科在聊城市率先开展神经外科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工作,目前已有多名患者获益。

该理念的应用从设计手术方案时就开始了,如果患者身体条件允许,会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禁食、禁水时间,尽早拔除各类管道,通过早下床来减少患者静脉血栓的风险。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医师们在满足手术暴露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缩小颅骨骨瓣打开面积,减小手术切口,并将切口全部藏于患者发际线以内,以保持美观、缩小创伤面。在手术中,不论是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的脑胶质瘤,还是与血管、神经紧密相连的其他复杂颅底肿瘤,医师们都会为保留患者脑功能而“毫厘必争”,有时手术长达10个小时——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动着脑科医院肿瘤神经外科技术不断向前的同时,更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让颅脑肿瘤患者也能摆脱疾病困扰,重新拥有健康人生。


提醒

别大意! 这些症状可能跟颅脑肿瘤有关


“目前群众对脑肿瘤的认知还不够,很多患者首次就诊并不是到肿瘤神经外科,这也跟脑肿瘤的特点有关。”7月23日,李孟友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患者因为脑肿瘤压迫出现颅内压增高后,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脑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患者会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感觉异常、呕吐、视力视野下降、计算力下降、面部麻木、听力下降、走路不稳等症状。这些症状有时会误导患者。

为何会出现颅脑肿瘤?颅脑肿瘤的病因并不明确,可能受遗传、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脑肿瘤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到脑内的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可起源于脑、脑膜、神经、血管及脑附件,一般来说,脑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等;恶性脑瘤有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和转移瘤等。

“一旦发现脑肿瘤,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肿瘤。”李孟友说,一般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干净就可达到治愈目的,鲜有复发的情况,恶性肿瘤还需要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李孟友提醒市民,一旦确诊脑肿瘤,应该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接受规范治疗,不要听信偏方。

2022-07-27 ——走近肿瘤神经外科医师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5922.html 1 刀尖上的“舞者” 禁区里的“侠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