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深处的红色记忆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7月的聊城,暑气正浓,寻求一份自然的清凉便成了很多人内心的向往。
莘县马颊河以西,有一处浓荫蔽地、风清气爽的万亩林海,这便是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马西林场。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这片“马西绿洲”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孔繁森同志的倾力奉献、倾心付出。
马西林场建有一个生态文化园,园内刚刚开馆的孔繁森同志在莘县事迹陈列馆,聚拢了大量文献、油画、实物、照片,在它们无声的讲述中,“一个人和一片林海”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两幅油画讲述暖心故事
莘县这片红色沃土,处处留下了孔繁森同志的足迹。
1981年4月,第一次援藏工作结束后的孔繁森,回到莘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文教、卫生、党群、政工、政法、社团工作,为莘县的发展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他分管的每一项工作都走在聊城地区前列。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情谊,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嘘寒问暖,为生活拮据的群众慷慨解囊,张海迪就是在孔繁森的关心和帮助下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繁森刚到莘县工作那一年,了解到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事迹后,经过多方沟通,破例为她在县广播事业局安排了工作,同时他还想方设法改善其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
“1983年,在孔繁森等人的鼓励下,张海迪开始了艰难的文学创作。后来遇到写作瓶颈时,孔繁森又把自己心爱的英雄牌钢笔赠送给她以示鼓励。张海迪正是用这支钢笔完成了第一部著作《轮椅上的梦》。”说起这段往事,陈列馆解说员武颖慧,久久凝视着馆内那幅题为《孔繁森与张海迪的深厚友谊》的油画,眼神中满是敬重之情。
陈列馆中还有一幅名为《路遇》的画作,它的故事来自于一篇没有发出的报道。
1984年夏天,孔繁森骑自行车从莘县樱桃园赶往古城,在路边看到了一位焦急等车的老人。得知她也要去古城时,孔繁森便把老人扶上了车。一路上,他边骑车边和老人拉家常,了解到她是个烈属,儿子身体不好,生活困难后,孔繁森把身上仅有的24元钱塞到老人手里。陪同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连夜写了一篇稿子,第二天一早交给孔繁森审阅。他粗略看了一遍,笑着说:“一点小事,写什么稿子。谢谢你们的好意,这篇稿子我没收了。”
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不住孔繁森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
一顶礼帽尽显手足情深
孔繁森同志在莘县事迹陈列馆入门处,有座高2.7米的雕塑,以孔繁森在莘县马西林场劳动时的形象为原型创作,展现了他在莘县工作期间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积极乐观的形象。
陈列馆开馆之际,收到一顶热心人士捐赠的礼帽。这是孔繁森曾经的下属王冲,“忍痛割爱”赠送给陈列馆的一份珍贵礼物。
这顶礼帽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原来,孔繁森在第二次援藏期间曾受伤回聊城疗养,彼时,王冲去探望。当时天气比较冷,孔繁森见王冲头顶的头发稀疏,随即把自己的礼帽摘下来扣到了对方头上。
“他就是那么一位体恤下属,处处替别人着想的好领导。”如今,再回忆起来那段往事,王冲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事实上,孔繁森在莘县所有的同事,对他共同的评价都是待人诚恳热情。
1984年8月,莘县县委办公室通讯员李建国刚满16岁,父亲不幸去世,家中只剩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和正在上学的弟弟,生活困难,家里还欠下1000多元债务。得知这一情况后,孔繁森自掏腰包拿出1000元钱让李建国还清了债务。
当时,李建国并不知道,这其中的500元是孔繁森的全部积蓄,其余的是他从别处借来的。此后,孔繁森一直将李建国的事挂在心上,为他买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帮他解决困难。
孔繁森离开莘县后,得知李建国家中失火,家产全部烧尽后,远在拉萨的他叮嘱爱人王庆芝为李建国送去了被褥和现金,并写信鼓励他战胜困难。
不仅如此,孔繁森还习惯低调做事,默默帮助乡亲们,每次下基层时,他总是把身上携带的现金送给困难群众,导致自己每个月的工资从来没有剩余。
一片林海涌动红色记忆
7月的聊城,多雨。中旬的一场大雨过后,莘县大王寨镇马西林场生态文化园内,孔繁森亲手栽种的两棵龙柏树青翠欲滴,生机盎然。
上世纪80年代,作为莘县最贫困的地区,马西地区风沙、自然灾害仍然频繁,人民生活条件很差。为改变这一面貌,我国政府申请到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2606造林项目,莘县的马西地区便是中国2606项目山东分项目的重要部分。
“当时兼任2606项目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的孔繁森来到马西,总是第一时间拿起工具参与到劳动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专拣重活干。”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江保玉介绍说,项目实施期间,现场环境非常恶劣,工作强度很大,为了带动工作人员的情绪,性格外向的孔繁森经常带领大家唱革命歌曲,讲笑话,或者上一场政治思想课,“在他的带动感染下,同志们总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后来,项目顺利通过考核,项目二期工程也破例被批准。1988年,10万亩林海建成,马西人民战胜了风沙灾害,农业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马西林场美名远扬,被誉为“马西绿洲”。良好的森林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创造了条件,林间野生动物众多,是百鸟的天堂。野生植物遍地,构成了马西林场可游、可憩、可赏的森林环境。
如今,2606项目办公旧址经过加固、恢复,已打造成孔繁森同志在莘县事迹陈列馆,“‘马西绿洲’是孔繁森同志在莘县忘我工作的真实体现,这也是我们打造马西林场生态文化园暨孔繁森同志在莘县事迹陈列馆的主要原因。生态文化园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参观、学习,在这里,参观者可以切身感受孔繁森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干劲和无私奉献的情怀。”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徐丽丽感慨地说,孔繁森为莘县的发展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这些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是留给莘县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引领莘县人民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