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无税碑”曾将大运河上的聊城推向鼎盛
耄耋老人建议原地复建碑亭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2022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启动仪式7月中旬在聊城举办,聊城再次成为八方瞩目的焦点。历史上的聊城因大运河而兴,清朝中期达到鼎盛。是什么原因将其推向鼎盛?探讨“两河文化”,大运河聊城段的兴盛原因难以回避。“其具体分析尚未见学者论述或新编史书记载。我认为,聊城大运河岸边的那方无税石碑很关键。”8月2日,耄耋之年的聊城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说。
回忆
石碑开启大运河“经济特区”
1712年到1947年的235年间,古运河聊城段大小码头河对岸,曾有一座两层檐的重檐碑亭,琉璃瓦覆盖,斗拱飞檐翘角,十字脊歇山顶,亭内彩绘栋梁藻井,亭顶仿光岳楼藻井内的木雕莲花。
亭呈方形,建在数尺高的青石台基上,周围无建筑物或树木,地面十分宽敞,特别引人注目。石碑立在亭中央的赑屃碑座上,碑背面蟠龙碑帽正中刻“皇恩”,碑身中间是单字七八厘米见方的六七行文字,介绍立碑因由。左边碑文:“大清康熙五十一年……”由于历史原因,碑亭于1947年至1956年这10年间被拆除。
“这方碑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立在大小码头中间运河南岸的重檐碑亭内,人称‘碑楼子’‘无税碑’。”刘洪山说,他年幼时经常去碑亭玩耍,当时不认识康熙的“熙”字,是请教大人后才认识的。正面的碑帽上镌刻楷体大字“圣旨”,碑身中间一行大字“聊城临清等五处永禁添设关卡”,也就是在聊城、临清,或者还有七级、阿城、张秋这五处地方,从朝廷到地方官府、社团、行会组织以及社会黑恶势力禁止添设阻碍、干扰工商经营的关卡,避免借关卡敲诈勒索或收取苛捐杂税。
刘洪山表示,碑上虽没“无税”字样,但要比单纯的“无税”更有利于工商业者经营。正是工商业者完全自由自主经营,才形成了以聊城为中心,沿运河一带的“经济特区”。
助力
运河“经济特区”带动聊城繁荣
从此开始的百余年间,在康乾盛世,社会安定和天公作美的大环境下,有了税收照顾,对石碑所在地聊城来说,吸引了晋陕浙赣苏皖等外地众多客商,修建了山陕、江西、苏州等八大会馆,这是沿运河城镇罕见的。
崇武驿南首的大、小码头左右帆樯林立,运河两岸的太平、双街、小东关等街道的宅院、空地,货物堆积如山,价值连城,时称“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
货物品种全,经营顺利畅通,各地商家被吸引来此购销、转运。南方货物在此卸船调运、销售,由畜力、人力车辆运往北方各地,北方各类产品用车载到这里转运或成交装船南行,聊城一带成为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品市场的物流人流,带动了仓储、运输、餐饮、服务、文化等各行业的繁盛,整个城区街巷是鳞次栉比的饭馆、茶肆、烟店,客栈、货栈,戏院等娱乐服务场所。经济发展了,衣食无忧的人们读书求上进的愿望随之萌发,启文、光岳、摄西等一批书院先后建立,印书业、制笔业应运而生,一批人才脱颖而出。这一切都是这座碑带动的。
来历
任克溥巧设计 康熙帝留传说
碑的来历,昔日民间普遍流传的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帝南巡,在家养老的原刑部左侍郎任克溥苦心设谋把事先刻有“今日无税,明日有税”的石碑置于河内,康熙帝乘坐的龙舟至此受阻。待打捞上来,是一块沾满泥巴的石碑,康熙帝自己辨认碑上的字,顺口读出“今日无税,明日有税”,任克溥立即带领东昌官员叩头谢恩。“今天无税”,但没有具体日期,也就是天天无税。这一传说现今仍有流传。
碑的存在是事实,怎么立的?刘洪山查阅了《东昌府志》《山东通志》《清史稿》和《清实录》以及《任公墓志铭》等文献,都未得到可信的文字。
“尽管如此,民间既有任克溥立碑的传说,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刘洪山表示,从任克溥的个性和他与皇帝的关系,可能他得到了这个“圣旨”。
主要原因是,任公一生爱民,勇于陈民苦诉民怨。《清史稿》本传中大部分篇幅写他爱民、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的事迹。在聊城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任克溥亲民爱民的故事。《东昌府志》记载,康熙帝曾说“人言任某强干,诚然”。《圣祖实录》记述康熙帝“御舟泊两响闸,原任刑部侍郎任克溥来朝。”
从乾隆版《东昌府志》记载来看,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这8年里,东昌府不是地震,就是淫雨、冰雹、秋漕河决,灾害频发,甚至出现“饥人相食”的惨况。刘洪山认为,任克溥两次上书反映这种惨况,都未得回音。现在皇帝就在面前,仰仗风烛残年之身,大胆地向皇帝倾诉家乡连年灾害、饥民相食的惨状,请求“皇帝解除乡亲倒悬之苦,给当地人民以特别恩赐”是可能的。皇帝怜爱任公,或觉得天灾难抵抗,人治能惠顾,可依运河之利以商养民,便许诺禁设关卡,取缔对经营的干扰和乱收捐费。4个月后,任公谢世。从此聊城一带商贸繁荣,商民收益大增。
9年后,来东昌经商的外地人和富裕了的当地人禁不住要感谢皇恩;同时也担心任公去世以后,地方官生变,就把此“圣旨”刻碑为令,立在大、小码头对面最醒目、上下船都可看到的地方。它除提示官府备忘外,也提示商民以此监督官府,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大运河通航期间,这一规定从没人敢违。有了这种优惠,聊城一带就出现了百余年的繁荣辉煌。
呼吁
原地复建碑亭 标叙其事
“说无税碑是任克溥设谋骗皇帝立的,这可能性不大。”刘洪山说,一是传说中的八个字碑上没有记载;再则,在那忠君至上的年代,任克溥是多年执掌谏诤、弹劾官吏的刑部侍郎,不可能做出如此欺君罔上的举动;三是,立碑时,任克溥已辞世。
刘洪山认为,任公与康熙皇帝在家里私下谈话内容人们不可能详知,很可能就编造了他骗取皇帝立碑的故事。“永禁添设关卡”,或许是因皇帝的口头许诺无朝廷正式公文,碑又是民间所立,官修志书未敢贸然记载。
石碑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石碑正面刻的“圣旨”碑文禁设关卡这一事实是无可置疑的。立碑之后,以八大会馆为标志的万千商户云集聊城一带促进经济鼎盛、给世人造福这一历史事实是公认的。刘洪山建议,在原地复建碑亭,立个标记叙述其事,证实“无税碑”存在的历史,既给聊城增加一处新景点,又提示后人不忘“无税碑”为聊城创造的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