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这个村名留有两次整村迁徙的印记

老宅村党支部。潘运通 摄

本报记者 孙克锋


“每个村名都是一个村庄独特的历史印记,也蕴含着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寄托着一代代村民浓浓的乡愁,老宅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8月5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说。

老宅村位于莘县城西约两公里处,在燕塔街道辖区内,至今已建村600年。老宅村形成的过程是我国历史上百姓迁徙潮的一个片段,又有着其独特之处。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又遭遇恶劣天气,中原这片原本富庶之地变得民不聊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荒芜现象越来越严重,若任由发展,必定对国家的安全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为稳固国家根基,洪武皇帝朱元璋颁布诏令,要百姓从人口稠密的山西省迁移到中原定居,以恢复中原生机。故土难离,当地居民对朝廷迁徙命令多有抵触情绪,面对如潮民意,圣旨也遭遇了“执行难”。于是,当地官员就耍了一个“花招”,放出风说,圣旨已下,必须执行,但不包括洪洞县老槐树附近的百姓。远离故土自然不如就近安居,因此大量人员涌入洪洞县。

随后,官府又发布命令,洪洞县老槐树附近的居民全部远迁到中原,并动用军队保障命令的顺利执行。百姓无奈只好拖家带口,肩挑车推,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土,踏上迁徙之路。

移民队伍中有一户姓盛的人家,经过几十天跋涉,来到莘县城西约两公里的地方,见这里土地平坦,便停留下来,建宅造舍,拓荒种地,取村名为盛庄。

盛氏一家在此辛勤耕种,日子慢慢有了好转,就定居下来。经过200余年繁衍生息,盛庄已成为一个有着几十户人家的村落。

明朝末年,国家出现危机,农民起义席卷全国,中原地区连年混战,不少人家的房屋田产都被毁尽。加之莘县城周围土匪四起,盛庄人纷纷携家出走,逃往他乡。这样,原本生机勃勃的村庄,变得鸡犬皆无、人畜绝迹,盛庄名存实亡。

清朝建立后,朝廷对反抗者采取高压政策,各地的抗清斗争被镇压下去,战事渐少,天下又回归太平,但盛氏家族已各奔东西,无人再回盛庄。

阳谷县有一孙姓富户,得知盛庄已无人烟,便将全家搬去,在废墟上建造庄园,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建成新村。由于村庄是在盛氏旧宅上建起来的,当地人习惯称为老宅,久而久之老宅便成了村名。

2022-08-0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6539.html 1 这个村名留有两次整村迁徙的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