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行酒令 自古传到今
本报记者 陈金路
一些正式的酒局,饮酒、吃饭时,主客间都是客客气气的,也讲究酒桌礼仪。但在民间,饮酒时经常会行酒令。“行酒令由来已久,从古至今,花样不断翻新,至今也盛行于民间。”8月13日,聊城民俗研究者孙小辰表示,行酒令能够长期盛行,在于它不仅能够活跃宴席的气氛,同时,还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
酒令分为雅令和通令
研究聊城民俗多年的聊城大学讲师辛灵美说,酒令由来已久,诞生于西周,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的“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古代有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这项习俗在隋唐时期更加完备。
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须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机智,最能展示饮者才思。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是: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烘托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
酒令目的是活跃气氛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总的来说,酒令是用来罚酒的,但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酒席上的客人有时互相不认识,行酒令就像催化剂,能在短时间内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另外,俗称“划拳”的拇战也是酒令的通俗表现形式。在大多数场合,以划拳定输赢,由胜者定“酒底”,“酒面”(即酒令词)则由负者说。拇战一般是由两人同时出一手,各猜两人所伸手指合计的数目,以决胜负。拇战时,多伴有高声呼叫,且花样繁多。令词往往通行南北,只是在用词上略有差异。拇战比较粗犷,多为无文化之人所爱好。
酒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击鼓传花,一般多用于女客。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开始击鼓的同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花束落在谁的手中,则该人就得被罚喝酒。因此花束传递得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氛围。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往往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他方式决定胜负。
“行酒令的直接作用是佐酒助兴,延长饮酒时间,提高饮酒的乐趣与兴致,同时也能调动与宴者的积极性,逼人思考,提高人的思维反应能力。”辛灵美表示,行酒令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文化水平,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除了在酒桌上行酒令,聊城民间还有“凑局”和“赶场”的说法。“凑局”就是拼凑饭局,主人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凑一桌”,或者是到开席的时间了,但人数少,临时调度增援,把人数凑齐。“赶场”则是在同一时间段要参加的酒席有好几个,这个酒席被称为“场”,先参加一场,中途离席再到另外一场,因此叫“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