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此吟出名句 张衡在此修建亭台
这个村名与两位历史名人有关
本报记者 孙克锋
“冠县烟庄街道张平村有悠久的历史,孟子在这里吟出千古名句,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又在这里修建了‘晓春亭’,村名就是为纪念张衡而来的。”8月18日,冠县融媒体中心六级职员戴敬仁对记者说。
戴敬仁对张平村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说,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孟子奔走于诸侯之间,周游列国,推行儒家仁政思想。有一年,他率领弟子从齐国出发准备去魏国,经过冠氏邑,受到百姓的欢迎。当时,冠氏邑有一位名叫景春的说客,对公孙衍和张仪这两位纵横家很崇拜,便想找孟子请教一下,就上前拦住了孟子的车问道:“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诸侯就非常恐惧,安稳下来天下的战火就熄灭。”
孟子认为大丈夫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还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一个有正义、有正气的七尺男儿,富贵荣华不能动其心,贫贱困危不能变其节,在生死面前,不能挫其志,这种正大光明的人便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孟子对景春说,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孟子门徒们收录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晓谕景春”这句名言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人们处世哲学的千古绝唱。
戴敬仁说,孟子“晓谕景春”的故事为历代传颂。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字平子)曾花十年心血创作《二京赋》,他认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这和孟子的大丈夫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年,张衡来到冠氏邑,为纪念孟子“晓谕景春”这件事,在此“筑台、构亭、勒石纪之”,修建起一座“晓春亭”,内立有刻着纪事文字之类的碑碣。于是,人们以张平子来命名村庄以示纪念,后来简称张平村。明朝洪武年间,李、徐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定居。
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叫夏浚的县令在张平村建设学校,又有人重修了晓春亭。清朝嘉庆九年,再次修复晓春亭,并建起孟子庙,塑孟子塑像,开辟庭院,再次建起学堂,并拨付良田作为祭田,这里成为历代地方官绅、儒生及百姓祭祀孟子的地方。
现在,张平村包括前张平东、前张平中、前张平西和后张平四个村庄,晓春亭已不复存在,但残存的碑文和各种版本的旧县志均对晓春亭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