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亦解韶光贵 七十学史也有得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聊城通史》《聊城重要历史人物》《聊城市志》《东昌老街巷》《聊城百科全书》《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这是88岁聊城民间文史爱好者刘洪山工作室书架上的书。从78岁到88岁,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刘洪山博览群书、查阅史料,一头扎进了史海。
“我这10年没闲着,修了族谱,探究了聊古庙故城旧貌,进行了‘卫仓’历史溯源,整理了柯针寨村往事,绘制了古城图并结集成册,年老了也不懈怠,多做点儿事。”9月1日,刘洪山说。
年逾古稀修续族谱
刘洪山,聊城开发区北城街道柯针寨村人,在企业工作42年,做过计划、统计工作,长期跟数字报表“对话”;做过副食品、调味品生产管理,经常与食品工艺“切磋”;时常兼为单位起草文件,与企业经济管理打了半辈子交道。
他所从事的工作几乎与历史无关。退休后,年逾七十时不愿荒废剩余年华,首先设法补回族谱。“因为俺这一支刘家族谱,‘文革’初毁于我家。尽管当时我在临清,但仍内心愧疚。”刘洪山说,经多方查找,在东昌府区侯营同宗处发现幸存的《东郡刘氏族谱》,但已60多年未续修了。于是,他决定抄写补续。仔细阅览发现,《东郡刘氏族谱》对其先祖的记载只有官职名称,极少有具体事迹,他又查阅历史材料进行充实。
为了熟悉历代典章制度演变和社会发展,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识,刘洪山先后购置了《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书进行研读。在此基础上,他还利用自己尚识繁体字、能读古籍的条件,读影印的《东昌府志》《聊城县志》《明实录》等史籍。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刘洪山找到了其先祖的许多记载,同时也发现了东昌府及各县的一些事件和人物记述。为了进一步搜集资料和写作方便,他借助孙辈的《信息技术》课本学会电脑操作,从网络上读到《清实录》《四库全书》等更多古籍,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最终完成了族谱的修续。
追觅历史写出67万字
在族谱重修完成后,作为老聊城人,刘洪山感到应利用已知的历史知识为家乡尽点力。“78岁始学史,也算‘老牛亦解韶光贵’吧。”刘洪山说,他只得积极地、主动地、不计条件地“自奋蹄”。
刘洪山在研读本地史书时发现,乾隆之后的志书都把平山、东昌二卫写成“同时设置的”,把建造古楼的陈镛写成“东昌卫指挥佥事”,于是写了《聊城史书上的两个误述》送到了市社科联。此后,他与市政府原史志办副编审汪庆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汪庆峰一起重新写了有关词条,其他有疑问的,他们就一起查考。后来,聊城有关的部分史料结集出版时,将刘洪山列为编委。
聊城古城区恢复改造时,刘洪山写出了记述家乡现状、追觅古迹旧貌、弘扬古城文化的历史资料,共67万余字。“为此,我应邀参加了一些志书的撰稿和编辑,也算是对家乡的报答吧。”刘洪山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
今年,刘洪山又将这些史料分《前编·盛年几沉浮》《后编·岁晚奋笔耕》两部分结集成册,起名为《村溪文存》。
“从78岁到88岁,整理地方史料,非常充实。老有所乐,这还得感谢党和国家,感谢这个时代。”刘洪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