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瞅准阳台菜园!他的盆栽蔬菜火出圈

李尤杰在他的生产基地展示盆栽蔬菜

李尤杰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受访者供图

文/图 本报记者 苑莘


9月14日上午,记者在莘县董杜庄镇见到了种菜能手李尤杰,他在这里又建了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占地1.2万平方米。“今年中秋节前后,盆栽蔬菜的销售量非常大,每天大约能卖1000盆,是平常时段的两倍。我在莘县现代农业嘉年华里的基地备了足有一万盆盆栽蔬菜,已经全部卖完了。”李尤杰说,这是他在董杜庄镇新建生产基地的动机。

“盆栽蔬菜有30多个品种,以叶菜为主,能炒、能涮、能凉拌。所有的盆栽蔬菜都采用绿色种植模式,管理简单、质量安全。用我们特制的盆和包装箱快递到全国各地,消费者买到家,摆在阳台上能吃好几茬。”介绍完中秋节期间盆栽蔬菜的销量后,李尤杰对其销量大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一些小区的“采购团长”看到他们的蔬菜信息后,主动联系,发起团购。

把蔬菜种进盆里,和网店合作,在网上卖菜,并非李尤杰的突发奇想。李尤杰是莘县魏庄镇甘寨村人,该村大棚种植产业起步早,可以说是家家有棚、人人种菜。由于大棚种植产业发展快速,甘寨村和周边很多村庄已经没有土地可以用来建大棚,外出租地建棚成了当地不少农户的选择。但喜欢钻研的李尤杰却另有想法:“既然土地那么珍贵稀缺,为什么不能让蔬菜脱离土地的限制?”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李尤杰在自家屋顶建起了大棚,摸索无土栽培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的大棚盆栽蔬菜规模化种植取得成功,一年四季皆可出菜。实验成功后,他开始琢磨如何让盆栽蔬菜最大化造福广大消费者。

“盆和包装箱需要多大的尺寸,才能保证总重量低于3公斤?”“怎样保证蔬菜能够存活?”“什么样的种植盘既保湿透气,还不往外渗液体?”“哪些叶菜收获期长,方便群众食用?”……这都是李尤杰要思考的问题。2021年,李尤杰开始摸索盆栽蔬菜活体快递运输、绿色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并拿到了知识产权。他的盆栽蔬菜不打农药,无需施肥,因绿色、健康、新鲜等特点,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如今,李尤杰总是自豪地向人介绍:“现在种植盆栽蔬菜的人不少,但能发快递,运输活体蔬菜的只有我这里。”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吃上放心菜,李尤杰正策划推出他的网上农场。“市民在网上农场认领蔬菜后,可以在网上查看所认领蔬菜的育种、播种、生产、包装全过程。”李尤杰说,他希望通过网络化手段,让盆栽蔬菜走上千家万户的阳台、餐桌。

中秋节期间盆栽蔬菜销量火爆,还让李尤杰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两天好多家媒体采访我,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为莘县蔬菜打响品牌、造福全国消费者作出自己的贡献。”李尤杰计划最近两天就把新基地的盆栽蔬菜种起来,争取能赶上下一个销售旺季。


记者感言

拥抱“流量” 赢得未来


信息时代的农民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手机上学技术、用物联网技术搞种植,虽然这些新颖的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仅如此还无法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弄潮”。李尤杰的“流量”思维值得谈一谈。

与李尤杰结识已有四五年时间,这位来自莘县大棚蔬菜种植强镇的农民处处与众不同:别人早起晚睡钻大棚干活,李尤杰常常是衣着板正,读书看报;别人信奉只有多种大棚才能多赚钱,李尤杰则认为土地总是有限的,只有突破土地的限制才能有更大发展;别人将辛苦种出来的蔬菜一股脑交给菜贩,李尤杰则认为如果不掌握流通渠道、没有品牌,生产环节的那点利润“性价比很低”……就是因为爱琢磨,李尤杰有了很多成就:莘县第一个在屋顶上建温室搞无土栽培的人;莘县第一批盆栽蔬菜种植农民之一。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李尤杰,在盆栽蔬菜技术成熟后,将目光聚焦在“流量”上。他觉得,只要有了“流量”,自家的盆栽蔬菜销量自然就上去了;只要有了“流量”,未来自己无论是打造品牌还是继续研究新的技术都有了基础。

为了获得流量支持,李尤杰做了很多工作。他先是在盆栽蔬菜的内外包装尺寸、包装的重量上做了很多次试验,打通了普通快递运输盆栽蔬菜的路子。随后,他又和全国各地的主播合作,以利润分成的模式,获得了宝贵的流量入口。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如何拍摄、剪辑视频,并在多个媒体平台上注册了账号。

如今,李尤杰的盆栽蔬菜已经走红网络。每天发出1000多个快递包裹的成绩,让他在和快递公司、包装品制作公司议价时有了更足的底气。从李尤杰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流量”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高成本的特色农业来说,更是如此。只有拥抱“流量”,让更多消费者看到,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让特色农产品赢得未来。

苑莘

2022-09-1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8722.html 1 瞅准阳台菜园!他的盆栽蔬菜火出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