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岸边的烟火 穿越时空的印记
——临清特色手造产品惊艳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你看,这些狮猫太可爱、太漂亮、太有趣了,一只蓝眼、一只黄眼,身上毛茸茸的,真像雪狮子一样!”9月16日下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临清展区,济南游客郭晓倩边掏手机边示意朋友为她和狮猫拍照留念。
临清狮猫又称狮子猫,是土耳其安哥拉猫或波斯猫与本地鲁西狸猫杂交、经过多年培育形成的独特物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种交融的结晶,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临清,傍清河而得名,因运河而兴盛。明清时期,临清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经济繁荣长达500余年,积淀下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上甫一亮相,就惊艳众多游客。
临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李赛南是此次博览会临清展区的讲解员,游客进进出出,身边总有她忙碌的身影。她介绍,临清展区展览品牌的主题是“临城中烟火,清水运而生”,参展项目的组织筹备以临清运河文化为主线,融合临清市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山东手造 临清尚礼”文创项目,主要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以及现场展销的方式呈现给现场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临清市丰富的文旅资源。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手造产品是临清展区的一大亮点,既有文字、图片介绍,又有实物展销。历史上,临清官办手工业一般都分布在运河岸边,以贡砖烧制和船只修造为主;集中在城内的民间手工业,以竹木加工、酿造和皮毛加工等为主。
临清有一首传唱了300多年的民谣,生动描述了部分手造产品:“临清宝,真不少,瓜干枣脯千张袄。陈家剪子毕家刀,王一摸镰刀不用挑。竹油篓,柏木筲,桑家秤杆灵又巧。甜酱瓜,百籽糕,晋京腐乳味道好。”
民谣是临清历史上手工业发达的一个写照。时光荏苒,如今,临清市的手造依然惊艳,金银细工、临清贡砖、松林传统家具、三和蜡印布、漕运阁瓷器、临清面塑、剪纸、刻瓷、蛋雕、由家喜铺传统糕点、大汉青铜器、康庄挂面、礼服呢布鞋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构成了临清展区的主体。
“临清的每一件展品都非常精细,体现出了工匠精神,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有机会一定去临清旅游,亲身感受一下大运河文化独特的内涵。”来自烟台的游客宋振武参观临清展区时赞不绝口。
临清展区人流如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精彩的文艺演出,连日来,临清京剧、金氏古筝、山东快书节目相继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