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四兄弟为农村老人送爱心午餐
本报记者 叶晨雯
“中午咱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不用做饭啦!11点到新时代文明广场免费吃午餐……”9月16日上午10时,冠县清泉街道西谷子头村的大喇叭响起来时,殷家四兄弟已早早来到村里,用心为老人烹制午餐。这是他们免费为老人送爱心餐的第35个村庄。
说走就走的公益行
殷家四兄弟来自冠县梁堂镇胡史村。今年7月的一天,老三殷丙超在网上看到外地有为农村老人免费做爱心餐的视频,看到视频中老人们开心的笑容很受触动,就和兄弟们商量,也拿出空余时间为当地农村老人做免费午餐。这一想法得到了兄弟们的认同和支持,第一天商量,第二天买菜,第三天他们就开始了爱心之旅——除了天气不好时怕老人就餐途中不安全,他们每天都按计划到一个村庄送上爱心餐。
大哥殷丙信之前经营过一家饭店,做过厨师,负责掌勺,其他三兄弟各有分工。联系村庄、布置场地、购买食材、搬运桌椅……每天一早兄弟四人就忙碌起来。“我们都是提前一天购买好新鲜的食材,馒头也会提前订好,当天一早去取。”四弟殷丙冠说。
每天上午9点多四兄弟准时到村里开始做饭,等老人们吃完饭,他们打扫干净场地就到下午两点左右了,之后再各自赶赴工作地。
坚守初心的背后
“我们兄弟都是普通老百姓,就是想一起做点好事,让村里的老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殷丙信表示,在农村长大的他们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看到年轻人纷纷外出闯荡,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就想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兄弟四人的善行义举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然而,有一天,殷丙信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朋友一边关心他们的爱心活动开展情况,一边透露出担忧。“朋友说,有人笑我们兄弟傻,家里又没有‘金山银山’,看我们能坚持多久。”殷丙信说,听到这样的评价,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转念一想,当初凑起来的4万元经费短短两个月时间就要花完了,也不怪别人有这样的想法。
殷丙信有了心事。69岁的父亲殷章华察觉到他的顾虑,了解情况后表示:无论别人如何看,他都支持儿子们将爱心活动坚持下去。殷丙信告诉记者,父亲看到老人们聚在一起享受免费午餐时像过年一样高兴,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也为四兄弟齐心做善事感到十分骄傲。
父亲的话给了他们莫大的激励,在冠县梁堂镇曹里村送爱心午餐的一次经历,则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决心。“那天在曹里村广播了中午免费为老人提供午餐的消息后,不到10分钟就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骑着三轮车来村委会询问情况。”殷丙信说,老人对免费午餐的事将信将疑,反复问他们是不是为了销售什么产品。经过殷丙信的耐心解释,老人打消了顾虑,不住地感谢他们:“你们真是好心人啊!”这件事让他们感受到老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感受到爱心活动的影响力。
汇聚更多向善的力量
如今,四兄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在去村里之前,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会提前帮我们对接,让村里尽量给我们提供便利,提前安排好水、电、场地等。村民们也都积极给我们提供帮助。”殷丙信说,随着这一公益活动的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为爱心活动助力。
冠县清泉街道张义堡村的赵海波长年在外做生意,偶然看到四兄弟为家乡老人做爱心餐的视频十分感动,他联系殷丙信表示希望出资购买食材,邀请他们去张义堡村做爱心午餐。“现在已经有多位爱心人士联系我们,希望共同完成一次爱心活动。”殷丙信说,公益活动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人加入到关爱老人的行列。
点滴善行汇聚大爱。四兄弟仍然奔波在公益路上,传递着温暖和力量。“那天,我女儿看到了媒体报道,高兴地跳了起来,孩子说‘爸爸你真棒’的那一刻,我特别激动。我也希望能把这份爱心传递给下一代,鼓励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殷丙信说,他们四兄弟希望能把这项公益活动一直做下去,“我们去过35个村了,希望能先实现把爱心餐送到全县每个村庄的目标。”
记者感言
致敬每一个善举
采访殷丙信时,他刚去冠县西谷子头村为90多名老人烹制完爱心午餐,来不及休息就开始了本职工作——开着厢式货车给饭店配送调味品。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忙碌的他没有疲惫的模样,言谈中,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这样的善行义举温暖人心。他们或舍身救人,或孝老爱亲,或助人为乐……他们的精神感召、鼓舞、激励着我们,凝聚起庞大的社会正能量。
这样的善行义举,因为植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更容易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这些身边的好人好事让人感受到正能量离我们很近,好人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要积极为凡人善举点赞,发挥身边榜样的影响力,形成人人向善的浓厚氛围。如果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眼前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真正让善行义举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范,定能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叶晨雯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