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1版: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发现光,追随光,成为光

——“中国好人”贾秀兰分享与孤寡老人的39年情缘

贾秀兰(前排中)带领老人到古城区游览。 受访者供图

念以新向贾秀兰赠送书法作品。侯莎莎 摄

本报记者 侯莎莎


她是五六百名孤寡老人口中贴心又孝顺的闺女“小兰”,是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养老事业的“贾院长”。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守着这些老人,照顾他们,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贾秀兰,39年如一日,以弱小的身躯,照顾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贫困老人,为老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她曾在2008年获评“中国好人”,在聊城家喻户晓。

9月24日上午,贾秀兰来到位于聊城开发区东昌东路的普禾书吧,为小水滴读书会的书友们作讲座。

眼前的贾秀兰,利落的短发,一身黑色西装,内搭蓝色衬衫,胸前佩戴党徽,眼角处有几道皱纹,行动稍显不便,曾经被老人们唤作“小兰”的她,如今已是花甲之年。

讲座中,她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个孤儿,曾两次“创业”,一次是当赤脚医生,一次是当敬老院院长。曾倾尽个人积蓄改造敬老院,39年坚持照顾老人,给老人过生日,带老人外出旅游,想尽一切办法让老人高兴。

当贾秀兰讲到自己失去右眼的经历时,不少在场的书友流下了泪水。2003年,因三天三夜照顾一位生病的老人,太过疲惫,贾秀兰不慎将右眼撞伤。当时正是“非典”特殊时期,为避免外出可能会给敬老院老人带来的感染风险,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最终,只能摘除右眼,安装了义眼。

39年,抛家舍业,一步步走来,其中的艰辛和委屈,贾秀兰三言两语便带过,她讲得更多的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和支持,是老人们对她的爱护,还有党的好政策让她退休后的生活衣食无忧。

2019年,贾秀兰退休后本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却因牵挂老人,再次返回敬老院。“老人们离不开我,我一走,他们就哭。身边没有老人,我心里也空落落的。”这场美好的双向奔赴,让60多岁的“小兰”再次住进敬老院,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这一次,她不再是院长,而是一名护工。

“我就住在敬老院。有位98岁的老人,是‘五保户’,不让别人靠近,就让我伺候。我一天给老人送4回药,打两壶热水,给他翻4次身。老人有时候情绪不好,骂人,我不在乎。我还打扫卫生,给伙房帮忙,包包子……”贾秀兰讲述这些时,说话节奏快了许多,脸上挂着笑容,“晚上11点前没睡过,去看一下我护理的老人,这样我才能放心睡。”

贾秀兰是个孤儿,从小孤苦无依,而命运的苦难在她这里,被转化成了大爱。“我从小吃百家饭长大,是党抚养我长大成人,让我读上了书、有了文化。我1996年入党,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把一切奉献给国家。”讲到这里时,她神情坚定。大家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支撑起贾秀兰富足的精神世界,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发现光,追随光,成为光。”在场一位听友如是说。

讲座结束后,大家仍不愿离去,与贾秀兰合影、寒暄。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白云热线”办公室主任念以新,将“好人有福”“好人一生平安”两幅书法作品赠予贾秀兰。这两句祝福语也代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声,希望贾秀兰的晚年生活不要过于劳累,祝福她充实、快乐、平安、健康。


记者手记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中国好人


当时针拨转回1983年,那年,贾秀兰25岁。

她在村里开着卫生室和商店,每月收入一两千元。去敬老院工作,月收入仅40元,还要修房子、整院子,铺床叠被、端屎端尿地伺候老人。

对于正值大好青春的贾秀兰来说,做这个决定,需要勇气。

“我去了趟敬老院,老人期待的眼神,让我下定了决心。”贾秀兰说,“想想自己孤苦无依的童年,我哭了,我对老人们说,我们组成一个家,我来做你们的女儿!”为了这句承诺,贾秀兰坚持了39年,与老人们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

贾秀兰这样给田大娘喂药:先拿出一颗大枣般大小的中药丸,揪下来团成一个个如黄豆大小的小药丸,再用嘴试试碗里水的温度,才喂老人吃。

如此细心的照料,即使是亲生子女,恐怕也很难做到,而贾秀兰一做就是39年,出过多少汗,流过多少泪,加过多少次班,只有自己知道……她把全部的心血和生命的热情,都倾注到了老人身上。

而从老人这里,“小兰”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蒋光聚老人知道“小兰”爱吃葡萄,弥留之际,含混不清地反复喊着:“小兰,吃葡萄,小兰,吃葡萄……”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些感人至深的日常生活片段,串起了贾秀兰不凡的人生。

她为了他人、为了更多的人,自我牺牲的那一份情怀,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份崇高感。

我们这个时代,正需要这样的中国好人:埋头苦干,低调做人,用实干为人类纾困,为社会造福。

侯莎莎

2022-09-28 ——“中国好人”贾秀兰分享与孤寡老人的39年情缘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9394.html 1 发现光,追随光,成为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