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聊城 安格
午夜蟋蟀的歌唱,惹得露水悄悄爬上秋草的叶梢。住在17楼,高处不胜寒,我裹紧毯子,感受着悄然而至的秋天。古城此刻的秋,弥漫着东昌湖水氤氲的味道、葫芦们聚会的味道,还有田野庄稼丰收的味道。那天边渐圆的月,把我的思绪扯了又扯,扯成韧劲十足的丝线,试图拴住我涌动的心潮……
外侄在成都读大学,暑假回来,聊的大多是天府之国的美食、风物,除了宽窄巷子、武侯祠、杜甫草堂,还谈到名噪南北、游人如织的春熙路。他不知道东昌府老城的东门上就曾刻有“春熙”二字。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让东关街南的崇武驿大码头舳舻相接、帆樯如林。清朝康熙皇帝曾驻足观光,老百姓熙来攘往,好不繁华热闹!山陕会馆里的戏台上,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羊使君街、米市街的青石路上,贩夫走卒的吆喝声、骡马的嘶鸣声不绝于耳;刚出锅的糖醋鱼和着运河菜的醇香,叫人垂涎……
透过高楼窗外,依稀看到古城的轮廓。绚丽的灯带、重檐歇山与月夜的底色,俨然把古城勾勒成凤凰的模样。闲暇时,曾游过几次古城。和哥嫂游古城,散步、套圈、品美食;偕妻女逛古城,往往是走着走着,她们就被迫随我到可心书店里淘旧书;和三五好友去古城,大多是找个地道的馆子,小酌怡情,谈天说地。最怕在古城独处,默然不语的时候,浓重的历史人文情怀就会侵袭而来,从夏商时代“忽复乘舟梦日边”的伊尹,到战国射书救聊城的鲁仲连,到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到吟咏《子夜秋歌》的于慎行,到热衷藏书的杨氏父子,到抗日殉国的范筑先……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清爽气、书卷气和英豪气,似阵阵秋雨拂心,洗濯着人间烟火的俗气。
这让我想起皖南一位叫朱升的学者。朱元璋征求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托“高筑墙”3个字的福,东昌府的城墙、光岳楼,连同北京、南京、西安等地的城墙、鼓楼,顺势而起。曾让女儿拍过我与光岳楼的合影,也曾在风和日丽的早晨去寻“东昌八景”之一的“光岳晓晴”,也曾泛舟胭脂湖,多角度欣赏古城,无非是想在心底镌刻下那历经600多年风雨的倩影,留住一份对历史的缅怀和敬畏。
经营文化传媒事业的君哥,常常自嘲“生非文化人,却干了文化的事儿”。他拍摄、保存了很多珍贵的聊城文化史料,近年来尤其喜欢拍摄微电影和非遗视频。我每每和他聊起来,常抱有遗憾。恕我孤陋寡闻,说起关于聊城的影视作品,唯独想起一部叫《天道》的电视剧,剧中二十一孔桥(西关桥)的夜景画面,灯火阑珊,水波荡漾,美不可言。聊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史记》《战国策》《左传》《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文献多有记载,唯独缺少一部惊世作品,来让这颗明珠火遍全网。
秋夜微风,月影婆娑,浮光跃金,凤凰城在水中摇曳,湖中“碧莲鱼跃开仍合,青荇风牵去复还”。又忆去年此时此刻,镜明湖畔,共赏圆月,把酒临窗,吟风弄月,偶抒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