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秤钩湾 精神永流传
——探访冠县秤钩湾会议旧址
文/图 本报记者 张英东
漳卫河汇合口向北2公里,有一小村落,名叫秤钩湾村,隶属于冠县东古城镇。
这个地处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村庄,因邓小平的两次到来而声名远播。其中一次,就是1939年11月在这里召开的秤钩湾会议。
9月21日,沿着漳卫河西岸的大堤一路前行,记者来到秤钩湾会议旧址旁,秤钩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奎青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红色故事激荡人心
漳卫河西岸的桥头上,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秤钩湾会议旧址”。石碑的背面,记录了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谈及这次会议的起因,张奎青说,时间还要追溯到1938年。1938年2月中旬,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时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率领第386旅主力和先遣支队一部,进至冀南的南宫、威县、邱县和鲁西北的馆陶、冠县、朝城一带。
1938年2月15日,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津浦支队与坚持在鲁西北抗战的山东第六区专员范筑先部会合,共同开辟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经过近1年的作战,鲁西北境内基本上肃清了日伪军,政令达30余县。1938年11月,日军妄图荡平鲁西北,集结重兵围攻聊城。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余名守城将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同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力量差距过大,全部壮烈殉国。
1938年11月25日,八路军总部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令第一一五师部率第343旅两个团迅速进入山东,12月9日,在冠县崔八里庄成立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队。12月14日,一二九师第386旅旅长陈赓率领一一五师第688团一部到达冠县一带活动。1939年1月14日,以鲁西北地方党在冠县创建的第一支正规抗日武装——山东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为基础,成立了筑先纵队,归一二九师指挥。
1939年春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各地大搞反共“摩擦”,捕杀抗日人员,团结抗战的形势面临严重危机,在鲁西北形成了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夹击态势。
● 红色精神赓续传承
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局面,1939年11月15日,时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在秤钩湾村,召开了“两纵”(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了坚持抗日斗争和整顿军纪的报告。
针对部队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邓小平严厉指出,对贪污分子要严肃处理,贪污500元以上者枪毙。会后,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的领导干部认真贯彻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严格进行军纪整顿,清除了腐败分子,严肃了部队纪律。
1939年12月5日,邓小平又转移到河东的营镇(今属河北省大名县),在清真寺召开冀南、直南、鲁西北3个地区的县委书记、县长和部队团长、团政委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了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报告。
邓小平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形势,他指出,目前各地国民党顽固派不是打日本,而是反过枪口打游击队。共产党的部队必须坚持自卫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予以坚决反击。邓小平还指出,要坚持长期抗战,就必须珍惜民力财力,要节约办事,反对贪污浪费。邓小平要求党员要在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密切联系群众,严守党的秘密,遵守党的纪律。要整顿村党支部,在斗争中培养积极分子,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报告最后强调,要做好各项战争动员工作,加强对敌、对顽固派的斗争,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 红色记忆永存心间
由于身处敌占区,当年的会议经常在夜间秘密召开。张奎青告诉记者,虽然未能留下相关的文字资料,但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成为当地群众永存心间的红色记忆。为了纪念这次极具影响力的会议,2014年10月,聊城市人民政府在这里立了石碑,并将其确定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秤钩湾村的红色故事不止这些,1946年7月上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带领下,曾在这里渡河入鲁执行作战任务。
秤钩湾村民帮助解放军部队把大炮等辎重运往河东,并派人随刘邓大军一直到达黄河岸边。刘伯承、邓小平对秤钩湾村民的无私奉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共冠县党史大事记(1931—1949)》中清楚地记录着: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县人民积极支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1946年7月至1947年7月,冠县共有60多万名群众支援刘邓大军。
在位于冠县城区的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邓小平当年用过的茶壶、板床、饼干盒等物品,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由秤钩湾村村民张先瑞提供的。当年,邓小平等人和警卫员就住在他的家里,还送给他一个木制的饼干盒。
新中国成立后,秤钩湾村村民的日子愈发红火起来。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有人种起了大蒜,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最终形成了如今家家户户种大蒜的局面。
由于村民出行需要过漳卫河,1988年6月,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40余万元在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桥,并将其命名为“富民桥”。站在富民桥上,漳卫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植物葱茏,庄稼茂盛。30多年来,这座桥让漳卫河两岸人民交流更加方便,经济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