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镇巧用“六尺巷”典故解纠纷
本报讯(记者 王文轩)“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要大度做人、克己处事。10月15日,莘县樱桃园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巧用“六尺巷”典故,成功调解了一起叔侄间因宅基地界址划分问题产生的纠纷,使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
9月30日,12345市民热线工作人员接到一个电话,樱桃园镇张铁炉村村民周显(化名)反映,他和侄子周荣(化名)因宅基地界址划分问题产生纠纷,请求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12345市民热线协调二科科长冯鹏接到受理员转过来的受理单后发现,周显和周荣都已多次拨打过市民热线,反映宅基地问题。冯鹏立刻与莘县当地相关部门联系,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周显和周荣两家的宅基地相邻,他们都认为宅基地交界处的土地应当归自家所有,但缺乏相关证明。双方各执一词,产生了纠纷。为了缓和两家的矛盾,张铁炉村委会和耿王社区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周显、周荣互不相让,矛盾进一步加深。樱桃园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还就此问题开展了数次分析研判,成立了由镇司法所、国土分局、城建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调解团队。经调解,虽然双方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后,周显、周荣又发生了两次争执,事态愈演愈烈。
“这俩人已经拨打了好几次市民热线,我们也已经多次进行了调解,但是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比较大,我建议和他们分开谈。”樱桃园镇司法所所长张生说。“历史遗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需要慢慢来。”冯鹏说。
冯鹏立即协调相关责任单位对双方当事人继续进行调解。调解人员多角度和周显、周荣进行沟通,耐心地讲解相关政策法规。冯鹏在旁听的过程中了解到双方当事人存在“不争寸地争面子”“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想法,便和其他调解人员一起对症下药,释法说理,还引用了“六尺巷”的典故感化当事人。
“你们多次拨打市民热线反映问题,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深表感谢。但市民热线属于公共资源,反复多次帮你们调解,都不成功,就耗费了太多的公共资源。你们是一家人,如果都一点儿也不相让,就始终无法解决问题,你们觉得呢?”冯鹏见周显、周荣的思想有了松动,就“乘胜追击”,从大局观入手进行感化和调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多方配合下,周显、周荣两人最终化干戈为玉帛,长达几个月的宅基地纠纷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市民如果有需要,我们就尽全力提供服务,让群众在件件实事中,感受到市民热线的温度。”冯鹏说,截至2022年10月9日,12345市民热线共受理群众诉求436.38万件,日均受理6745件,日均办结671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