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养犬“不掉链” 聊城公安在行动
本报通讯员 付延涛 高丽华
本报记者 王军豪
“过去,我们申报、登记犬只信息需要到宠物医院或派出所办理,周期较长、流程烦琐。现在,犬只登记开启线上办理后,我们‘只跑一次’就可直接领取证件。”10月18日,家住东昌府区古楼街道湖北社区的市民高建平说。
高建平的经历,得益于市公安局推行的“3+”模式(即,“智慧+便民”“力度+温度”“线上+线下”)。文明养犬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显著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市公安局将文明养犬管理服务工作作为创城和公安工作的切入口,向信息要“警力”,向执法要“力度”,向服务要“温度”,通过搭建养犬管理平台、宣传文明养犬利好,使犬只登记注册数量明显提升,宣传教育和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使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文明养犬蔚然成风。
“智慧+便民”,管理高效智能
足不出户,就能为爱犬登记。
立足科技化、信息化,市公安局研发了养犬管理智慧平台,在全国率先使用犬鼻纹识别技术,并通过“爱犬通”微信公众号和“聊城微警务”,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登记犬只信息。这一举措,实现了犬只登记简便、高效、安全、智能,高建平便是受益者之一。
市公安局不仅搭建智慧平台,还打通了数据壁垒。
市公安局创新建设养犬办证全流程审批平台,打通了宠物医院、公安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犬只办证信息自动流转,“一站式办理、一体化服务”。全市公安机关共设立52处“一站式”服务点。通过多点式、小区式、上门式开展犬只登记、免疫、发放犬牌等服务,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市公安局线上线下为群众办理养犬证近2万件。
“力度+温度”,执法刚柔并济
前不久,有群众反映,望湖小区郑某违规饲养多条犬只,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人身安全。民警上门检查,郑某不仅不配合,还手持斧头与民警对峙。民警依法对郑某做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并将其所养犬只全部送至收容所妥善处理。
响鼓用重锤,沉疴需猛药。
聊城公安依法依规持续加大对不文明养犬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时段的整治力度,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做出涉犬处罚123起,形成了查处一案、教育一批、震慑一片的严查严管态势。全市公安机关在强调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确保执法有温度,坚持将教育引导置于首位、贯彻始终。市公安局在东昌府区、开发区设立了两处可以容纳500只犬的收容救助场所,犬管队伍将无主犬、流浪犬捕捉装笼后,逐一登记造册,送到收容救助场所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让流浪犬有家可归、有地可养。
阿尔卡迪亚小区的刘先生有一只陪伴了他5年的爱犬。刘先生孤身一人,爱犬心切,“不舍得让它打针”,拒绝相关部门为其爱犬注射疫苗。因刘先生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多次上门沟通,晓以利害。最终,刘先生打开了心结,为爱犬注射了疫苗,并一再感谢民警的暖心服务。
“线上+线下”,宣传深入人心
文明养犬,重在规范,关键在人。
市公安局线上宣传线下宣教同时发力,引导犬只主人参与到“文明养犬”行动中来,绷紧养犬“文明弦”,让文明养犬“不掉链”。全市公安机关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LED屏滚动播放的形式,在集贸市场、交通路口、繁华商区及重点单位广泛宣传依法、规范、文明养犬。同时,充分利用公安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广泛宣传。
“我养了一只泰迪犬,每次出门我都会给它拴好狗链。我觉得文明养犬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涉及全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的大事。”颐馨园社区居民李娟说出了大多数市民的心声。
记者感言
让文明成习惯 让习惯更文明
2020年9月1日,《聊城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一条例,对养犬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明确了相应的惩戒举措,给广大市民文明养犬提供了基本遵循。条例施行以来,市民的文明养犬意识有了大幅提升,文明养犬也逐渐成为大部分养犬人的习惯。
如一位市民所说,文明养犬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的事。饲养大型犬、烈性犬,邻居就会提心吊胆;遛狗不牵绳,任由狗在公共区域乱窜,狗狗是自由了,但对于他人来说就是潜在的危险;任由狗肆意便溺,干净整洁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法律法规对养什么犬、怎么养犬都有详细规定,那么,养犬时就要心中有“戒尺”,时常翻翻这些法律法规,经常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多为他人、为这座城市考虑。如此,方能做到心中有敬畏,行为有底线。
依法文明养犬,是关乎居民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大事。同样,文明养犬不仅要靠职能部门的精准施策,严格管理,更需要所有养犬人的素质提升和自觉遵守。
狗不懂事,但狗主人得懂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养犬,要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更加文明。
王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