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赏菊 看“八大山人”笔下的菊花

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在古代民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的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又是一年赏菊时,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为我们解读蕴藏在古画中的“传承密码”。

菊花因其高洁的品格,被许多文人雅士视为知己,“八大山人”也不例外。据周晓健介绍,“八大山人”直接以菊花为主题的作品有数十幅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瓶菊图》。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宗室,明亡后遁入空门,以书画自娱。55岁时还俗入世,选择书画作为自己的归宿。其作品笔情恣纵,不拘成法,画面简洁,冷逸空灵,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画坛影响持续至今。

朱耷擅长花鸟、山水、书法,以白眼向天的花鸟闻名于世;但这幅题识为“甲戌年之重阳画”的《瓶菊图》却因其亲切宁静的气息受到世人的钟爱。画中菊花的高低错落、疏密聚散在落笔时就用心经营过了,瓦罐也因柔韧自如的线及透明淹润的点在土气的质感之外又多了一份灵气,画面恬淡、自然。

周晓健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政局平稳、国家安定,这一年的朱耷69岁,还俗已十余年,在安稳的生活中创作,自然流露出松快空灵的情绪。他在禅、道的思想滋养之下融会贯通,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超脱。

这一年,朱耷似乎兴致很高,除了《瓶菊图》外还创作了《鱼鸟图》以及《安晚册》中的《鹌鹑》,均有题识可考。《鱼鸟图》中石头的造型圆润,用笔圆融,鸟之闲栖、鱼之悠游见诸笔端。“鹌”与“安”谐音,鹌鹑的形象有平安的寓意。画面中两只鹌鹑偏安于怪石之下,石缝中点缀了数朵菊花,生气十足。

2022-11-0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1142.html 1 秋日赏菊 看“八大山人”笔下的菊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