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后要“养藏” 一碗黑粥不可少
本报记者 孙克锋
倏忽秋又尽,立冬随风至。时光荏苒,不觉又是一年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第一个节气。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山东省名中医、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谷万里介绍,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因为立冬不仅代表冬季开始,还表示一年即将结束之时,万物收藏,躲避寒冷,休养生息,为明春勃发做好储备。
中医学理论中,立冬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作准备。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冻、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
起居调养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等易导致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的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和温暖。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不可盲目进补。
谷万里说,立冬之后可食用《本草纲目》记载的一款黑芝麻养生粥,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以2:1的比例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此方具有补益肝肾、滋养五脏、预防早衰的功效,最适宜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