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家孩子长不高?
科学管理孩子身高,听专家支招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琪
“孩子每餐吃得都很丰盛,为什么就是不长个子?”“孩子个子矮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因素导致的?”……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的医护人员每天都会面对家长们提出的关于孩子身高的各种问题。11月7日,该科副主任周海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孩子出现身材矮小的情况,建议家长早关注、早诊断、早治疗。
一年前,11岁的男孩小超(化名)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就诊。小超的童年本应该是充满欢乐的,但身高问题却让他非常苦恼。个子矮小的他常被小朋友们孤立,慢慢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总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
周海澜测量后发现,11岁的小超身高仅为1.26米,明显低于该年龄段1.45米的标准身高。随后,周海澜为小超进行了系统检查,小超最终被确诊患有矮小症。针对小超的病情,周海澜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治疗前,小超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4厘米,经过一年的治疗,身高增长了11厘米,达到1.37米。长高了,小超的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矮小症的危害,或者根本不了解矮小症。”周海澜说,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或低于第三百分位数者即为矮小症。所谓“第三百分位”,通俗地讲就是一百个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孩子从矮到高排队,排到前面的三个人。有关数据显示,90%以上的矮小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此外,身高也直接影响他们的升学、就业及社会交际。
“矮小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周海澜说,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营养跟得上,身高就能追得上;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是晚长,到了23岁还蹿个儿呢。造成矮小症的原因很多,有时候单纯补充营养并不会快速长个。另外,孩子是不是属于晚长,一定要由专业医生来判断,切不可盲目等待。门诊上经常有骨骺线已经闭合无法再长个子的孩子前来就诊,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周海澜都会感到心疼、遗憾,但除了安慰和鼓励外也无计可施。也有的家长担心服用药物会有副作用,一直犹豫不决。其实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在进行药物干预前,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治疗过程中也会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只要严格遵照医嘱,药物干预还是很安全的。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哪些呢?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父母遗传因素占60%—70%,还有30%—40%取决于后天的疾病因素及生活中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环境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后天因素的干预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
应该如何科学地管理孩子的身高呢?周海澜建议,家长应养成给孩子定期测量身高的好习惯,至少每3个月给孩子量一次身高(同一时间段、同一人、同一把测量尺),了解孩子的身高水平及生长速度。每年应带孩子测一次骨龄。生活上,保证孩子睡眠充足,充足并且高质量的睡眠对于长高是至关重要的。晚上是长高的主要时间段,夜间深度睡眠情况下生长激素分泌量是白天的2—3倍。一般生长激素有两个分泌高峰期,一个高峰期是夜间10时至凌晨1时,另一个是凌晨4时至7时,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晚上10时前入睡并睡足。此外,营养均衡,适当运动,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也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家长如果发现孩子长期坐教室前两排座位、做操总在最前面、两三年不用换裤子尺码、一年身高增长不到5厘米时,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