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文化·公益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军户李村新风景里的旧时光

老物件唤醒乡村记忆

村党支部书记李荣贵向记者介绍老照片

纺线车

村民过去使用的木桶

文/图 本报记者 尹腾淑


石磨、纺线车、风箱……在高唐县清平镇军户李村的一处宅院里,承载着数十年乡村记忆的物件有序陈列着。这里沉淀着军户李村几代人的记忆,也见证着一个古村的变迁,成为军户李村的新风景。

11月9日,记者驾车沿着村里的主干道行驶至村子的东南方,见到了这座古色古香的乡村记忆馆。走进记忆馆大门,一座青瓦白墙的平房映入眼帘,古朴、大气,院内郁郁葱葱,几朵小花不经意地开在角落的草丛中,院落两侧各立着一个老照片展示栏,几名村民边观看老照片边畅谈着。

“这里是用我们村以前的村委会办公大院改造的。”村党支部书记李荣贵向记者介绍说,“您瞧,我们这座记忆馆的几间屋占地一百多平方米,里面陈列的老物件都是从咱军户李村村民家里收集的‘古董’。”

记忆馆有东、中、西三个房间,中间的房间及西侧的房间里主要存放着村里的老旧物件,按物品的不同类别划分了多个区域,展示有茶饮器具、照明器具、生产器具、农耕器具等物件;东侧房间则以文图形式展示了村庄历史沿革、村庄新颜、村情概况、村情风貌、村贤名人等。

军户李村隶属于高唐县清平镇,占地面积2380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地处清平镇东北方向5公里,北接322省道,南至赵康路,西至清平国家生态公园,环境优美,资源丰富。

独特的村名,不仅深藏近千年的岁月,也见证着时代变迁。

军户,是中国古代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家。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家属的户籍隶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军户制度在元、明两朝最为完备。

军户李村,相传元末明初建村,因黄河溃堤决口,此地为黄河故道冲积平原,今山西省洪洞县的部分居民迁移到此居住。因环境恶劣,居民生产生活难以维持,故而民众不愿意居住,迁移后外逃现象严重。始祖李友贵在朝军功显赫,皇封8000亩土地。皇帝任命李友贵管理大迁移人员,那时候村庄不大,不必上缴皇粮国税,只负责征兵。村民们生性爱习武,三节棍、七节鞭、长矛是当家兵器,个个武艺高强,还曾出了李洪庆等侠义名士。后期国营林场在村两次征地,共征地4000亩,村内自留4000亩。

战乱时期,当地社会杂团横行,抢夺绑架事件多有发生,民心惶惶。军户李村有护村土围墙和大寨门,形成了与外界的良好屏障。军户李村还安排村民轮流站岗值班,就算有坏人对村庄有想法,也无法进入。曾有悍匪对邻村朱小吴村虎视眈眈,看中了村内的田地资产,多次进村掠夺。军户李村直接派出青壮劳力将朱小吴全村人接到本村居住,共同抵抗悍匪的进攻,最终保护了朱小吴村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两村人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也因此结下了良好的情谊。

时代在变迁,村庄在进步。经过一代代村民的艰苦奋斗,如今,军户李村产业丰富、村民富足,是清平镇首个年人均收入过万元的村庄。村内建有文化大院、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村民们自发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等。军户李村还拥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居”“省级法治建设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是人人羡慕的模范村。

村史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我们都是农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对以前的生活记忆越来越模糊,对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忆也越来越模糊。这个记忆馆,不仅可以帮助大家回顾艰苦奋斗的历程,还可以让村民记住乡愁。”李荣贵说,记忆馆建好后,参观者不仅有本村村民,还有不少附近村子的村民。记忆馆展示的物件,勾起了他们共同的回忆,成为了周边村民们的“打卡地”。

2022-11-14 老物件唤醒乡村记忆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1441.html 1 军户李村新风景里的旧时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