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新颜映照大运河
——探寻京剧文化墙“现身”龙山公园背后的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赵琦
明清时期,临清因运河而繁华,孕育出丰富的运河文化、市井文化,大运河穿城而过,带来独特的地理文明。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临清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雪涛是梨园中人,更是深爱家乡的临清人。他把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京剧的奉献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像杜鹃一样啼出临清的伟岸风姿。
11月9日,在临清龙山森林公园(以下简称龙山公园),徐雪涛介绍了龙山公园的来历,并讲述了公园内由其亲自设计的京剧文化墙的创意初衷。故事从几百年前说起,但它关乎的还有大河风华的延续以及千年古城的新生。
缘起
运河淤塞 挖泥堆山
沿着临清城南运河东岸一直走,就能看到一座用土堆积的山丘,它的最高点高约30米,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整个临清城。这座南北绵延2000余米的山被命名为龙山。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鳌头矶北侧元代运河淤塞,工部尚书宋礼开挖会通河,其南支自头闸入卫,挖出的泥土集中堆积起来。此后,运河每年疏浚,清出的泥土便堆积在土山上。据《临清县志》记载:“土山,在土城景岱门内汶河东岸,长约里许,坡陀起伏……高约六七丈。”每当夕阳西下,暮烟十丈,万家灯火,一览尽收,这便是临清老十景之一的“土山晚眺”。经过数百年的堆积,龙山成了鲁西平原上最大的人造土山。原来山上建有六角单檐式小亭,名观化亭,是临清新十景之一的“南亭观化”所在地。
解放初期,龙山辟为龙山公园。近年来,卧龙亭、望岳亭等相继建起,树木花草环绕游山小道,别有一番景致。2021年,临清市积极推动古城升级,实施重要旅游场所改造建设,其中就包括龙山公园。临清市人民政府邀请徐雪涛为龙山公园设计文化墙,进一步增强龙山公园的文化内涵,彰显临清古城的文化底蕴。
传承
心系桑梓 弘扬国粹
临清是全国著名的京剧艺术之乡,临清人喜爱京剧艺术已有上百年之久。明清时期,临清是大运河岸边重要的水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也是徽班进京的要道。临清人酷爱京剧,票友遍布全城,角角落落随时都有可能飘出几声抑扬顿挫的京腔京韵。
徐雪涛便将京剧元素融入到文化墙的设计创意中。徐雪涛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亲传弟子,更是一位戏画艺术家。在文化墙中,徐雪涛利用戏画形式将临清历史故事以及生旦净丑梨园中人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
“文化墙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由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中国京剧之乡’六个大字、徽班进京漕运图、临清历史故事戏画四条屏以及生旦净丑梨园中人。”徐雪涛说,“四条屏上的戏画故事均为临清近代史上的历史典故,《陈三两爬堂》《连升三级》《金莲戏叔》《审李七》等,这些都曾被搬上戏曲舞台。”戏画上的配画诗均为徐雪涛原创。这些诗不仅是配文,还能警醒世人。例如,陈三两戏文图中就写道,“程派名剧陈三两,山东临清是故乡。善恶有报启后人,莫学戏中无义郎”。
制作文化墙,徐雪涛一丝不苟。戏画讲究“三白”,即水袖白、靴底白、护领白。一开始,文化墙的制作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仅将贴片贴在墙上,徐雪涛见后,立马叮嘱对方改正,要突出“三白”。生旦净丑的写意人物头像也加入了很多戏画元素,视觉效果更加强烈。
新生
文旅兴市 再现繁华
临清市面临黄河国家战略、大运河国家战略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叠加机遇,临清市人民政府把“文旅兴市”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蹚出一条临清路径。临清市政府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古城升级,深挖文旅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到临清“游运河、逛古城、品美食、听京剧”。
近年来,临清实施了济津河公园、龙山公园等重要旅游场所的改造建设,着眼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策划旅游精品线路,布局旅游服务网点,建设主题酒店、乡村民宿,发展特色餐饮、旅游商品,打造京剧文化一条街、京剧主题公园,开展大型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全市旅游景点“串珠成链”,给广大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购物、美食、休闲体验,不断擦亮运河名城文旅名片。
一座城市,只有当你深入地了解了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并展望它的将来……从千年古县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临清的文化底蕴就在身边,厚重的历史就在脚下。